|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近期,安徽220万亩再生稻迎来收割季,当地种植户正抢抓农时和当下晴好天气,加紧收割、晾晒头季稻,确保颗粒归仓。 再生稻是播种一次、收获两次的水稻,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能够再收一季,再生季具有生长期短、成本低和米质优等特点,经济效益显著。 近日,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优质专用粮食精耕细作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再生稻基地里,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稻谷颗粒饱满,轰鸣的收割机在绿黄相间的“稻海”里来回穿梭,收割沉甸甸的稻穗,田间地头稻香阵阵,呈现出一幅丰收画卷。 记者了解到,该再生稻基地位于郎溪县涛城镇凤河村,核心区示范面积达225亩,通过精耕细作,力争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400公斤,打造“一种两收”模式高产典型,辐射带动全县再生稻高质量发展。 当天,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随机抽取了3块再生稻田,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实割测产,通过脱粒、去杂、除水分、称重等科学方法进行精准测量,测得该基地头季稻平均亩产700公斤干谷,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达722.6公斤。 “今天是第一天收割,预计3天内收割完毕。今年的产量平均亩产700公斤左右干谷,收割后可以直接卖给粮食加工企业,预计亩均收益1700元左右。”谈到种植再生稻的诀窍,示范区种植户涂世银说,要实现稳产高产,就一定要精耕细作,落实好各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技术措施,每天要脚不离埂、埂不离脚,到田里去观察施肥、喷药等各环节情况,及时做好精准科学管理。 在皖西大别山区,以往的传统稻田里都种上了再生稻。六安市霍邱县发展再生稻约60万亩,已成为省内再生稻第一大县。“我们在多个乡镇建设万亩示范片,特别是中南部的长集、众兴集、马店等乡镇,群众有种植再生稻的经验,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布局合理,这几年再生稻发展很快。”霍邱县副县长杨军章说。 “由于再生季稻具有不需耕地、播种,基本不用农药、仅需施用少量化肥,田间管理轻简,米质突出等优势,亩均节本增收600元左右。”霍邱县扈胡镇和平村水稻种植户张三前说,正是因为再生季稻绿色健康、口感好,市场价格比普通晚稻每斤高两三元,农民对“一种两收”的种植方式接受度高,再生稻面积迅速扩大。 “在推广再生稻种植中,我们整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资金,积极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同时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设置了高产竞赛激励奖项,对涌现出的高产典型给予一定奖励,提高农户应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李奇伟介绍。 安徽位于全国双季稻北缘地区,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均能满足再生稻生产需要,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通过发展再生稻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关键一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多产出一季稻谷,实现“一种两收”,既能有效增加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优化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也是抗灾夺丰收,促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新途径,对稳定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安徽将锚定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聚焦“四良两优”多点发力,加快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推动适宜我省生产的再生稻品种选育研发、应用,加大关键技术集成攻关、推广,立足全产业链发展,加速品种锻造、品质提升、品味优化和品牌塑造,让再生稻成为农民朋友的“致富稻”。在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全省机收再生稻不足两万亩,发展到2024年的220万亩,同时,安徽创建了一批再生稻米品牌,其中安庆市还建设了“皖江再生稻产业联盟”,以三产促二产、带一产的发展,将安徽再生稻米畅销到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在带动种粮大户增产增收的同时,促进安徽特色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杨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