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正文
这片乡村振兴“金叶子”由何而来?解密武夷山茶土壤“生态密码”
2024-05-29 10:10: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东南网4月26日报道(记者 李牧晨 傅心婕)福建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好山好水出好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大红袍、水仙、肉桂、金骏眉、正山小种等享誉全球的武夷名茶。近日,时隔40余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在此地展开,记者跟随福建省土壤三普外业工作的专家团队一同走进武夷山间,探索这片土地的“土壤密码”。

image.png
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区。记者 李牧晨 摄
image.png
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区。记者 李牧晨 摄

福建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好山好水出好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大红袍、水仙、肉桂、金骏眉、正山小种等享誉全球的武夷名茶。近日,时隔40余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在此地展开,记者跟随福建省土壤三普外业工作的专家团队一同走进武夷山间,探索这片土地的“土壤密码”。

image.png
武夷山地区三普外业工作领队黄增荣在为武夷山星村镇的这片土壤办“身份证”。记者 李牧晨 摄

为何越是“高山乱石”,产出的茶叶品质就越好?黄增荣解释称:“其实这跟我们植物营养学中常说的‘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是同样道理。在海拔高的‘乱石’之上,由于土层稀薄、环境恶劣,茶树生长就相对缓慢,茶树根需要在岩石间穿插,深入岩缝中获取矿物质,使得茶叶当中的芳香醇类物质较多,茶叶就带有独特的风味。而在海拔较低的洲地土壤,茶树生长较快,产量较高,但是风味自然也会差了许多。”

image.png
武夷山沙质岩类茶园简介。记者 李牧晨 摄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茶的种植历史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其种植栽培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如何科学地利用土壤,保证土壤养分适宜茶树持续生长?在武夷山的茶园中,遍地可见的绿肥充分体现着茶农的生态智慧。记者了解到,茶农们通过在茶垄之间套种油菜、大豆、紫云英等作物,用种植有机绿肥来代替部分化肥,既为茶树提供了营养,又保证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受太大影响。比如油菜吸磷能力较强,而大豆吸氮能力较强,在茶叶采摘之前将其翻埋到土壤中,它们所固定的磷和氮就会回填到土壤中,以此减少化学磷肥氮肥的投入量。

image.png
一盒盒土壤分层样本中,蕴藏着诞生武夷山“金叶子”的“生态密码”。记者 李牧晨 摄

武夷山作为福建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重点区域,连日来,福建省土壤三普外业工作团队在这里跋山涉水、反复踏勘,采基土壤剖面样品40多份,深入山间地头为武夷山土壤“把脉问诊”。“依据分析结果,我们将制定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方案,促进茶叶生长和品质提升,为科学规划、管理茶园提供参考。”黄增荣表示,预计5月底将完成武夷山市全部土壤剖面样点的调查采样及1145个表层样品的检测分析工作。

image.png
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里,茶农在田间回填绿肥。记者 李牧晨 摄

“武夷山市现有茶园14.8万亩,茶树群面积达2800平方公里,茶产业是全市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据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春发介绍,近年来,武夷山市践行“三茶统筹”理念,深化实施全域生态茶园改造,深度挖掘武夷茶品牌特色,开展茶叶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改善茶叶生长环境,为茶叶品质的提升、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2023年,武夷山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中近五成来自茶叶。如今,武夷山市从事茶叶相关行业的人员约12万人,注册茶叶类经营主体2.11万家,这片绿叶子已然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金叶子”。武夷山茶产业集群在茶科技、茶文化的助力下,走上了一条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