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分时节,草木竞发,由南及北,广大乡村相继进入春耕春种忙季。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今年3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他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福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头等大事”务必“头等重视” 杏花微雨促春耕。3月31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暨现代农机促春耕活动在福安市举行,现场展出54家企业的120多台(套)农机具。无人驾驶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这个春天,这些“高科技”将在田间地头大展拳脚,打好粮食丰收“第一仗”。 仓廪实,天下安。农业强,首先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 去年,全国粮食生产顶住天气不利和国际农资价格上涨等压力,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福建年产粮食508.7万吨,比上年增产2.3万吨,其中早稻亩产为全国之最。 但粮食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有所松懈。 看国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比以往更为严峻;看国内,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耕地资源紧张,农资与劳动力成本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要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首要任务。”在年初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周祖翼强调。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人均耕地面积0.33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基于这样的省情农情,福建该如何抓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这一“头等大事”,为粮食产能提升贡献福建力量? “头等大事”在我省被“头等重视”。去年,省委省政府成立省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同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督促检查、工作报告、考核奖惩等配套制度。 这意味着,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正落地,“米袋子”行政首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政策指挥棒下,去年省级、九市一区和68个涉农县(市、区)均配套出台稳粮惠粮叠加奖补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含金量之高,为多年少有。 重农抓粮,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效托起种粮户信心,激发地方抓粮种粮积极性。 新一年的政策“大礼包”,正在陆续发放。省级出台2023版“粮九条”,重点支持规模种植双季稻、设施蔬菜大棚轮作水稻、再生稻生产、山垄田复垦种粮等。各地也密集发布本级扶持政策,确保政策力度只增不减。福州市推出地方版“粮八条”,拿出真金白银扶持粮油生产。 观念上要重视,实践上则要找到突破口。对于福建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提高粮食产量,传统资源消耗型路子是走不通的,关键在于挖潜增效。 种子和耕地,是两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9个杂交稻品种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种业“芯片”持续引领全省粮食高产优产,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超过98%。目前,福建正大力推广部颁二等以上优质稻和优质鲜食玉米、甘薯、双低油菜,力争今年水稻优质率超过45%。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面对人多地少现状,福建一方面培育“高产田”,另一方面挖掘“潜力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藏粮于地”的关键。过去十年间,福建累计建成800多万亩“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向扩面提质。今年,全省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90万亩以上,逐步覆盖所有永久基本农田,其中省级以上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资由1600元提高至2400元。 挖掘种粮面积潜力,则要向时间和空间要增量。 在时间维度上,福建充分利用光温条件,大力发展再生稻,利用冬闲田种马铃薯,蔬菜大棚轮作一季水稻;在空间维度上,持续推动抛荒山垄田复耕,鼓励利用边坡荒地等扩种、间作套种旱粮,引导低效茶果园退果退茶还粮。 强农必稳粮,粮稳天下安。福建正千方百计抓好“头等大事”,牢牢端稳福建人的“饭碗”。 做好“土特产”的“大文章”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福建共12个村镇入选。 连江县筱埕镇的海带、永春县达埔镇汉口村的篾香、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的河豚……这些充满风土人情的“土特产”,已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短短3个字,解析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密码:“土”,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当地风情;“产”,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福建背山面海,耕地资源稀缺,但同时生态禀赋独特,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基于这样的农情基本面,福建始终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做足做大“土特产”文章。 近年来,福建先后出台10多份省级规划,配套系列措施,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农村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去年,全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3万亿元。如何持续提升产业优势,把“土特产”文章做深做透?省长赵龙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集聚发展,点线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福建正加快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动作,便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大圈包小圈”的发展格局——“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 全省已创建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4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了9个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和一批十亿强镇、亿元村。 链式发展,全产业链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在宁德,一尾大黄鱼“游”出百亿产业,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尽”,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和竹机制炭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在安溪,铁观音实现了全茶利用,铁观音牙膏、铁观音含片等深加工产品,让老茶乡飘出了新茶香……全产业链开发,引领福建乡村特色产业向全产业链拓展、全价值链提升。 福建正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预制菜加工新工艺新产品,推广中央厨房等生产方式,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 一亩方田有多少种玩法?在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推出了稻田研学体验,寿山乡白凌村开发稻田农旅观光,屏城乡南湾村主打稻田摄影…… 一朵花可以变幻出多少种花样?今年春节以来,全省各地花田喜事不断,以樱花、梅花、油菜花等为主题的休闲游渐成潮流。仅漳平永福一个山区小镇,依托樱花与茶园资源,就实现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亿元。 融合发展,为福建特色农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福建正积极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在多业态融合中汇聚发展动能。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建什么?“软硬兼施”补短板。 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供水、出行、教育、医疗、养老……桩桩件件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2020年,为期三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圆满收官,福建交出了一份“美丽答卷”。但放眼广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乡村建设,关键在补短板、强弱项。 2021年以来,福建每年出台一个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一份乡村建设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持续落深落细。仅2022年,全省就完成五类工程20项重点任务,投资355.6亿元。新的一年,福建将重点推进农村风貌管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建设样板示范提升等五类工程。 建成什么样?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乡村自然应以绿色为最鲜活的底色。 不久前,福建省第三批高级版“绿盈乡村”(绿盈乡镇)名单出炉,369个乡村、23个乡镇上榜。至此,全省80%以上建制村为“绿盈乡村”,实现生态美起来、乡韵浓起来、生产绿起来。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依山傍海的福建,从平原到高山,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福建乡村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如何挖掘独特的资源禀赋,让乡村展现出别样风情与个性? 福建坚持把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建设的先手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将独特的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农耕文化等“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的乡村。目前,全省5000多个村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今年可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怎么建?让农民来当家唱主角。 不久前,省乡村振兴局发布了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五个美丽”,涵盖美丽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五个美丽”建设,从农民群众最容易看得到、最容易见成效的地方入手,不搞大包大揽、大拆大建,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携手共建小而精、小而优的美丽家园。 如今,“美丽建设”正向“美丽经济”拓展。 建宁县溪源乡的古村上坪,基础设施完善后,立足本地特点开发出绿色康养、红色研学、古色建筑和廉色家风的“四色”精品研学路线,千年古村与时代基因碰撞出勃勃生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后,文化服务中心、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接连落地,引来全国文创人才咸聚于此,古村再现芳华……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共享美丽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广袤田畴间,一幅生态宜居、村美人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