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报道(记者 李牧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生态振兴承担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绿水青山”打底色。让生态回归自然,生产顺应自然,生活融入自然,兼顾“绿水青山”与“三产”发展融合同步推进,是每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追求。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这里正探索着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以“无废农业”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路径。 探索“无废农业”新路径 变废为宝形成绿色循环 实现“双赢” “从光泽县的鸡粪发电到顺昌县的菌渣喂羊,研究和发展‘无废农业’是近年来我们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重要工作之一。”省农科院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罗旭辉告诉记者,“无”跟“零”不一样,“无”是往减量化、再利用化、高值化这个方向前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废料,这些废料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就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妥善处理、分解、循环再利用这些废料,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 南平光泽县是目前中国白羽肉鸡养殖规模最大的县,养鸡龙头企业圣农集团总部就位于该县。整个县共养殖了3亿多只鸡,每天都会产生数量庞大的鸡粪,曾经让当地民众伤透了脑筋。罗旭辉介绍说,“当时我们在光泽县试点的两个项目都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认可并作为典型案例,其中一个就是以‘鸡粪发电供热’为核心的废弃物循环产业链。以往处理鸡粪的方式通常是堆肥,可农作物需肥有很强季节性,种植面积也偏少,无法消纳鸡粪。在“无废城市”试点期间,将鸡粪和稻壳等有机物混合当作燃料发电,同时结合供热,不仅解决鸡粪排放量过大的问题,同时替代燃煤锅炉,逐步实现清洁生产。”目前,光泽县2座鸡粪发电厂,每年的鸡粪消耗量达50万吨,年发电量达3亿度,占光泽全县用电量50%以上。 类似的案例,还有顺昌县的菌渣喂羊,这也是生态所今年在推进落地的项目。食用菌是福建的特色产业,其中顺昌县盛产海鲜菇。一斤菇就有一斤渣,每年海鲜菇采摘后还留有两三万吨的菌渣,若是没有及时处理就容易污染环境,同时也容易与正在栽培生长的菇群发生交叉感染。那该如何处理?在菌渣堆制有机肥的基础上,省农科院专家又有新动作。他们发现海鲜菇的菌渣虽然出了菇,但还保留大量营养物质,而且工厂化栽培的菌渣质量比较稳定,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海鲜菇菌渣发酵羊饲料研发成功并得到推广应用。其主要原料取材于海鲜菇菌渣、米糠、虫草菇副产物废小麦、豆腐渣等农业副产物,实现了资源本地化就地取材,大大降低养殖成本。“这项技术创新还解决了当地设施养羊的冬季粗饲料不足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粗饲料成本50%,小羊存活率从15%提升至60%以上。在这项技术的带动下,顺昌县海鲜菇菌渣从原来免费使用到现在批发价格达到120元/吨。”罗旭辉表示,这样变废为宝就形成绿色循环,同时促进食用菌产业和养羊业健康发展,实现“双赢”。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将创新成果复制并推广 促进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要振兴,人才必不可少,罗旭辉对此颇有感触。“要写好‘生态农业’这篇文章,除了不断地研究试验外,前期的调研也很关键。以顺昌的菌渣喂羊为例,当地生态基础如何?有什么资源?上下游还有什么关联产业?产业布局能否匹配?时间和路径能否匹配?能否以最小的花费换取最大的收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没有的。一条创新链的诞生,就需要专业的科研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进行反复的试验。当地的企业、民户也曾有这样的创新思路并尝试,但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就是缺少专业的科研人才。” 创新链有了,如何结合到产业链?这就需要人才链的帮助,科研人才只是其一。罗旭辉说,研发团队时间有限,研究出了成果,知道了怎么做,还需要有人来“传帮带”。谁来学,学会后再传授给其他村民,帮着做,带着大家一起做,拥有这方面能力的人就是当地的乡土人才。只有人才之间也形成了链条,这条路径才走得通、走得远。这就是罗旭辉在顺昌实现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对于今后“无废农业”的发展,罗旭辉也有着明确的目标。一方面技术体系完善与提升,比如菌渣饲料化利用这个体系构建完整,除了饲喂肉羊之外,我们还需在饲喂肉牛上发力,待技术突破之后再向饲喂奶牛上攻关”另一方面需要以产业链为单元总体测算评估减排效益,支持生态振兴。罗旭辉表示,类似的食用菌产业在全国还有很多,将创新成果形成一个可复制的模式并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乡村收益,促进生态振兴、乡村振兴,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