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正文
三代人涌现10位地下交通员 大山里的“满堂红”家庭
2023-02-21 16:50:19 蔡炜琳 吴黎莉 陈晓威 来源:《红土地杂志》 责任编辑:林华黎
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

“一定要跟着党走,对人民多做点好事。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业寄托在你们青年人身上。”

去年起,莆田市民政局(老区办)、市老促会、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启动“携手革命‘五老’,追寻红色记忆”活动,引导和促成广大青年大学生走向乡村、走进革命老区,和革命“五老”面对面畅谈,近距离交流,共同追寻红色足迹,追忆光荣岁月,聆听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近日,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就走进莆田涵江区大洋乡崇兴村灯炉寨,在老交通员邱庭灶的革命之路起点听他述说一个“满堂红”家庭的峥嵘岁月。

老交通员邱庭灶

今年87岁、有着67年党龄的邱庭灶,精神抖擞地带领志愿者们步行了近两公里来到灯炉寨,在自家老祖屋门前——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的大院,畅聊光辉往事。

闽中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就设在革命老区基点村灯炉寨的一座两层土木结构楼房里。1935年2月,邱庭灶出生在这里。

“我的革命经历要从我外祖母说起”。邱庭灶的外祖母连大妹,福清一都镇人,曾任闽中特委地下交通员,被游击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革命老妈妈”。1935年5月,为扩大福清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区域,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黄孝敏到一都镇后溪村开辟新据点,引导连大妹和她的儿子郭永星参加革命。

连大妹虽年过半百但毅然投身革命,不仅解救过中共闽中特委福清县委书记刘突军率领的游击队,还常常装扮成“乞食婆”执行任务,留下了 “笕头山解困”、“‘乞食婆’独闯福州城取枪”等传奇故事,顺利完成为组织传递文件、情报,为游击队带路、送粮等任务。解放后,连大妹的事迹被省教委编入小学教材,永泰一带还建有她的纪念碑。

在她的以身作则下,连大妹的两个儿子郭兴来、郭永星也先后投身革命,郭兴来不幸牺牲在战火之中。郭永星于1935年参加革命后,加入闽中游击队,1949年任闽中支队侦察科科长,直至解放。

连大妹因家境困难,把大女儿郭华妹(邱庭灶的母亲)从小送给莆田大洋崇兴村灯炉寨一户人家。1948年8月,中共闽中地委机关迁到福清东张镇金芝村时,即派饶云山、蔡光宇到大洋开辟革命根据地,郭华妹被发展做了地下交通员,负责杏山、崇兴两个村的群众工作小组的工作。

闽中司令部驻地旧址内部环境及革命时期老物件
邱庭灶和大学生志愿者合影

1949年2月,由黄国璋、陈亨源、林汝楠等领导的闽中支队司令部进驻大洋小学。就在这个时候,年仅14岁的邱庭灶和他的大哥邱庭碧、三哥邱庭柳正式投身革命担任地下交通员,二哥邱庭往后来随部队入伍当兵。

“当时我一个小孩子,把纸条塞在竹竿里假装去放牛,就这么把消息给带了出去,”邱庭灶比划着说,“我们家也充当接待站,有的时候我负责去山头上接人,暗号对上了就把人往家里带。”

1949 年 7 月 28 日,国民党军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后,集结3000 多人围攻大洋,妄图一举歼灭闽中支队司令部。在闽中支队司令部和解放军侦察营的统一指挥下,以 500 人兵力与敌激战,战斗持续到 7 月 31 日下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闽中支队司令部率队主动后撤,进驻灯炉寨。

邱庭灶的家位于灯炉寨自然村,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不易被敌人发现,所以组织上选择以此作为了临时据点。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关系都很好,他们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邱庭灶说,革命期间,邱家三代涌现出10位地下交通员,被当地人称为“满堂红”家庭。

1958年,邱庭灶担任了崇兴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78年。此后多年,邱庭灶一直奔波在抢救闽中革命史料的路上。闽中司令部陈列馆开馆后,邱庭灶又主动请缨,担任义务讲解员。

“你们要好好读书,传承红色基因,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临别时,邱庭灶握着志愿者的手殷切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