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特产 “富”了村民
工人正在将捞起的甲鱼分筐。 许明竹的鳖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日,笔者走进漳浦县,探访当地特色产业的复苏之路。 “收网!”随着一声吆喝,一批甲鱼从水中被捞起,丢入筐中。工人熟练地用手一掂,就能大致清楚每一只甲鱼的重量,经过分包,这批甲鱼将被运往杭州市场,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一只鳖”富了一个村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这句话,甲鱼养殖户许明竹有着更深的感触。早上7点,他就来到塘边,查看甲鱼的收成情况。作为养殖甲鱼多年的老手,他和甲鱼已经打了20多年交道。而甲鱼,也成了他和周边农户的“致富法宝”。 许明竹是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人,当时经营饲料店的他,偶然看到刚刚兴起的甲鱼养殖市场,就想着自己也来试试。 1999年,许明竹将自家的3亩地改造成鳖池,买进第一批8000只甲鱼苗,成为漳浦第一个养殖甲鱼的人。 但他的养鳖之路并不顺利,第一年,他就碰了壁。“1998年的时候甲鱼一斤可以卖到45元,价格很好,到了1999年,我养的第一批甲鱼要卖的时候,一斤只有17元了。” 由于养殖甲鱼对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有着不低的要求,一开始用着“土方子”的许明竹,甲鱼的存活率和品质都不高,这让收益更加不理想。 “别人能养好,我也可以。”许明竹下定决心。 通过观察,他发现,因为水池周边是土,方便甲鱼攀爬,于是甲鱼都聚集在池边晒太阳,减少了进食次数,生长速度很慢;而且,因为以冰鲜鱼为饲料喂养,排泄物杂质过多,给水质造成污染,也影响了甲鱼的品质。 为此,他大刀阔斧地投入资金,对鳖池进行提升改造,从细节着手,缩短甲鱼的生长周期,并提升品质。 慢慢地,许明竹在实践中摸索出养殖甲鱼的技术,养出来的甲鱼也受到市场的认可。 2008年,许明竹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将养殖池扩充到20亩,同时开始带动周边的农户投入甲鱼养殖行业。 从前,崎溪村的淡水养殖业多以罗非鱼为主,产值低,村民的收入不高。换养甲鱼,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随着村里的甲鱼养殖户增多,2011年,许明竹牵头成立漳浦县合昌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成员,种苗、饲料、渔药统一采购,成品甲鱼统一安排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模式,为养殖户争取到更多收益。 目前,甲鱼产业在漳浦发展态势良好,还辐射到云霄、龙岩等地。许明竹认为,甲鱼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后劲,他也充满了干劲。 金钱龟带来好“钱景” 在甲鱼市场兴盛的另一面,观赏龟也在漳浦崭露头角。蓝武福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只小小的乌龟,会产生这么大的能量。 “我现在的乌龟池面积有330多平方米,乌龟蛋生出来后就拿到孵化室控温孵化,保证更高的存活率。”蓝武福的养殖基地位于漳浦县赤岭畲族乡。 乌龟养殖在广东发展和成熟得比较早,但当时的漳浦在这一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毗邻广东,又有类似的气候条件,在这里养龟也是可行的。”2006年,蓝武福开启了他的乌龟养殖之路,他从东莞引进龟苗,经过一年养殖,再运送到东莞售卖,这些乌龟品种有的具有观赏性,有的可食用。因为市场大,让他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便开始扩大规模,尝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要养好龟,设备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蓝武福说,他还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懒人养龟法”:每3天喂一次乌龟,并控制食量,让它不至于吃得太饱;水不必经常换,但是要经常保持流水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乌龟的品质和存活率。 2014年,蓝武福成立了养龟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加入,他从东莞引入黄缘闭壳龟、黄喉和花草龟等龟种,给成员们养殖,一年后再回收卖到东莞市场。 “我养的乌龟一斤卖到100元,价格很好。”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蓝春明,通过养殖龟苗尝到了甜头。 “从前看到市面上卖的本地种金钱龟,个头不大,很可爱。”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旧镇养殖户王永达则对金钱龟情有独钟。 2017年,王永达在旧镇改造出自己的养殖基地,开始养殖金钱龟。目前,基地的金钱龟每年可以出苗100只左右,供往广东。 “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通过更好地引导、推广,给农村特色产业创造更加优厚的土壤。”漳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柯文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