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产业兴旺> 正文
产业旺了 乡村美了 农民富了
2023-02-07 15:28:15 吴晓菁 林永利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远看,一座座精致美丽的乡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让人心醉;近观,现代化农业发展欣欣向荣,农业基地花繁果硕,农业企业产销两旺;走进村庄,村规民约醒目,村民友善热情,文明乡风扑面而来……现代化的步伐正一天天改变着厦门乡村的面貌。

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去年以来,厦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市“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兴 沃野田畴撒播致富希望

住着“洋房”,睡着“席梦思”,喝着带有丰富矿物质的地下水——厦门一家养殖场为生猪提供了这样的环境,生产出品质好的猪肉,受到市场欢迎。

今年44岁的陈明显曾经是一家企业的员工。12年前,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同安。养猪、种菜……在洪塘镇苏店村,陈明显在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中当起了农民。不过,大家很快就发现,他养的猪总是供不应求。

在陈明显精心设计的养殖场里,生猪睡的是一种特殊的发酵床,发酵床由农业下脚料加入菌种发酵制成,厚度约60厘米,每张发酵床可供100头猪使用。他说,具有专利的发酵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生病。养殖过程中,猪粪也可以直接被发酵床的微生物利用分解,实现零排放,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

“再过一段时间,厦门岛内的直营店就要开业了,到时候就有更多的市民可以品尝到高品质的猪肉了。”陈明显高兴地分享道。

由于生产的猪肉总是供不应求,陈明显开始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不同于传统模式,他探索起农业总部经济——把厦门作为本部,把养殖基地放到外地,“我希望依托厦门本部的技术输出,和外地的零散养殖户合作,养殖生猪、生产猪肉,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陈明显的故事是厦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厦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不断创新思维,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不断夯实厦门农业发展的产业基底。

立足“三农”实际,厦门市强化城郊农业功能定位,依托城市辐射、对接城市需求,通过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2022年底,全市有现代农业在库项目50个,已商事登记19个。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正式入驻农业企业达20家。

截至2022年底,厦门市共有5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11家国家级,4家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去年,厦门市还建立挂钩帮扶农业重点企业机制,进一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此外,厦门市培育“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专业村4个,海沧区过坂社区获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2022年厦门市出台《推动种业振兴行动若干措施》,扶持建设10个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项目,设立10个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点,收集了77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支持企业建立种质资源库1座。

如今,厦门广袤的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2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营收达1170亿元,同比增长6.4%。

乡村美 绽放“三农”光彩新画卷

千米高空,空气鲜甜,放眼是漫山遍野的清新、嫩绿。正月里,同安区白交祠村春意盎然。“预计到2月底,成片樱花开始绽放,到时候村里会更美。”白交祠村的杨金全笑着介绍道。

癸卯春节的假期虽已结束,但在这个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的村庄,浓浓年味还没散去,络绎不绝的游客为这个村庄增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

“有的来呼吸空气,有的来感受寒冷,有的来品尝高山茶……”杨金全说,今年春节游客不少,民宿、农家乐的收入也都有所增加。他介绍道,靠山吃山的白交祠村聚焦民宿、高山茶叶、特色农产品等发展重点,推出“点靓高山民宿”“云上白蛟高山茶”“金薯条”等品牌,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约4.3万元,新的一年,我们将聚力打造精品旅游乡村,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迎接更多市民和游客。”杨金全表示,高山茶叶是白交祠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春节前在共建国企的帮扶下,村里办了一场农产品带货直播,反响不错,接下来还将继续多渠道推广高山茶叶,提升农民的收入。

白交祠村,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速度与激情”,而类似的一幕同样在厦门的其他乡村精彩上演。田园风光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绽放绚烂的光彩。

一直以来,厦门市高标准抓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村庄规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翔安区大帽山农场村庄建设规划获评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去年厦门市深入推进“五个美丽”建设,建成美丽乡村庭院720户、美丽乡村微景观276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5个、美丽田园28个、美丽休闲乡村12个。今年1月,在福建省乡村振兴局发布的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中,集美区溪西村花囍堂入选美丽乡村庭院,翔安区黄厝村微景观入选美丽乡村微景观、翔安区莲塘村小公园入选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同安区古坑村入选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顺利完成,实施农村公路、供水和电力等建设项目41个,在农村新建5G通信基站配套663个……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在青山绿水间渐次铺开。

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厦门的乡村治理迈上新水平。去年厦门市指导各村(居)修订村规民约,激励和促进村(居)民制约、守约,让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更具有生命力和执行力。同安区军营村、翔安区大宅社区村规民约入选省级优秀村规民约。

农民富 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

冬日的暖阳下,一片片翠绿的胡萝卜田里,工人们正弯腰采收胡萝卜,一个个胡萝卜整齐地码在一起,在绿色的农田里划出一道道橙色的风景线。时下,翔安区的胡萝卜迎来丰收季,农民们忙着收获、运输,到处繁忙的景象。

“2022年我种了160多亩胡萝卜,比前一年种得更多,采收期更长,收入也肯定增加了。”后田村种植大户许佳全开心地说。这些天,他一边忙着采收胡萝卜,一边在空闲的地里种上香葱、白菜等作物,“土地轮作,有利于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病菌生长,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

翔安是我国冬春季保鲜胡萝卜的主产区之一。许佳全说,翔安的胡萝卜“肤色红润,身材均衡”,又甜又脆,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是翔安农民增收的“致富果”。

许佳全种植胡萝卜已有十余年,“2021年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亩胡萝卜卖出1.88万元,好多农民来取经。”他自豪地介绍道,“今年胡萝卜收成不错,接下去一亩可以卖到1.2万元至1.3万元,我们觉得很满足。”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一直以来,厦门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农民共同富裕。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厦门市强化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农民市民化、专业化和职业化,鼓励高校毕业生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引导市民、农民工、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

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厦门市大力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协同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计划,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去年厦门市实施精准帮扶,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动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落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厦门市还出台《科技特派员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各区均建立30至50人的区级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

2022亮彩数据

农业方面,2022年厦门市粮食播种面积6.21万亩、占全省0.49%,粮食产量2.5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8%、1.2%;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1170亿元,同比增长6.4%;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11家),4家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现代农业招商新增签约项目28个、落地项目14个、到资5.43亿元;全市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翔安区澳头社区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农村方面,厦门市建成美丽乡村庭院720户、美丽乡村微景观276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5个、美丽田园28个、美丽休闲乡村12个。

农民方面,2022年,厦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增长8.1%,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42个,带动农民增收;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3009人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60名,认定乡村振兴创业大本营5家;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70家、家庭农场596家,有农机、农资、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2家、服务小农户2.8万户。

东西部协作,协作成效显著,厦门-临夏东西部协作获评“全球减贫案例”。

创新做法,厦门市建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完成首批农业碳汇交易3357吨;召开首届厦门种业博览会,全市种子种苗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花椰菜、三角梅、对虾等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