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典型示范> 好经验> 正文
低效果园变良田
2023-01-06 17:20:39 赵文娟 苏益纯 黄水成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果树开挖、土地平整、田坎新筑、坡面加固……连日来,在平和县安厚农场“园地改耕地”建设现场,工程机械在果园里开垦农田,原先的山坡果园筑起了层层梯田,为春耕时节水稻播种做好准备。

今年来,平和县聚焦补充耕地问题,以“园地改耕地”为突破口,采用市场化手段探索补充耕地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平和县已经完成67个补充耕地项目,全县新增耕地3380.87亩,其中新增水田3380.46亩,新增粮食产量275.48万公斤,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低效园地改耕地

作为漳州市的农业大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平和县就号召全县农民大力种植蜜柚。在花山溪流域,田间地头蜜柚遍植,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酸化、化肥使用过度等生态环境问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也扼制了当地经济发展。

“曾经的致富果——蜜柚由于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何不将产值低、效益差的园地改造成耕地?”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吴志育说,这样不仅能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还有助于推进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今年年初,平和县有关部门请来省地质测绘院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土地情况进行摸底。“将园地改造成耕地,需要经过选址论证、项目立项等复杂流程。在选址论证时,就要牢牢守住生态原则,确保开发地坡度不能大于25度,不能在一级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的核心范围内。”福建省地质测绘院工程师邓锋介绍。

按照规定,项目验收后,新增水田每年必须至少种植一季水稻,剩余时间可根据市场和地方特征,种植其他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作物。“稻菜轮种”的模式,不仅保障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经过基础设施完善和后续管护,我们新增耕地的等别至少能提升一等,现在基本都在六、七等,最好可以达到五等。”平和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股股长周伟奇说,园地改耕地后,原本板结的土地逐渐变得松软,青蛙、泥鳅、蚯蚓来了,还引来了成群结队的白鹭。

社会资本注“活水”

政策落实过程中,当地政府也有烦恼:项目验收后,政府对新增耕地每年每亩拨付5000元管护费,连续支付10年,再加上耕地改造等,需要一大笔费用。钱从哪儿来?如何防止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平和县的答案是:“国企+民企”,社会资本注“活水”。

“我们前期进行项目评估和融资。青苗补偿费、工程建设直接费、水利及相关基础设施维修及管护费由我们统一负责募集和拨付。”当地国企福建平和佳和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赖凯鹏说,等乡政府、村集体、村小组、村民签订四方协议,完成土地流转后,公司与国土、农业等部门互相配合,全程负责“园地改耕地”建设项目的统筹部署,规范前期手续,把控施工质量,做好建设管理。

“新增耕地备案入库后,县政府支付国企每亩20万元。国企每亩地可以获得约2万元的提存,作为乡村振兴项目发展基金,服务全县乡村振兴。”平和县副县长林方晔说。

改造后的耕地要有造血功能,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为此,平和县国强乡引入漳州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乡里的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目前公司在国强乡白叶村盘活土地资源500亩,引入平和县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和大棚蔬菜,包括辣椒、茄子等农业优新品种。”漳州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明介绍,茄子和辣椒亩产量都超过5000公斤,亩产值超3万元,每亩净利润约2万元。

鼓起农户“钱袋子”

好政策让村民尝到“甜头”,但一开始许多人并不认可。“不种柚子我们还能种什么?”“把柚子园改成耕地后,政府会不会就不管了?”……村民顾虑重重。

面对村民的顾虑,白叶村党支部书记黄明华跟村民算了笔账:签订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四方协议书后,除了获得去青补偿费、土地流转费外,闲暇时还可以到承包土地的合作社打工;村里有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门的销售渠道,指导村民种植适销对路的高质量蔬菜,小组村民还能获得分红。

“跟村民把账算明白,把政策利好讲清楚,大家都非常支持。从项目选址、测绘到去青完成,只用了一周左右。”黄明华说。

“我家6亩柚子园改为耕地后,我每年可以额外获得土地流转租金2000元。今年种植的水稻已经收割了两季,现在正在种芥菜,能赶在明年3月水稻播种之前收成。”平和县山格镇铜中村村民林文山说,待芥菜收成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会统一销往隔壁的芦溪镇和本镇的罐头厂,制成芦溪咸菜、梅菜笋丝、菜心罐头等。

铜中村党支部书记王志鹏介绍,以往种植蜜柚需要耗费较大体力,不少老年人干得很吃力。现在农民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摘摘菜、浇浇水、施施肥,60多岁的老年人也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每个月有3000~4000元的收入。

今年来,在平和县的试点带动下,漳州市华安、南靖、云霄等县纷纷通过“园地改耕地”的创新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力量,补充耕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10月,漳州市补充耕地入库5924.26亩、完成年度任务4100亩的144.49%,补充水田及旱改水入库5655.01亩、完成年度任务3100亩的182.42%,增加粮食产能3285.57吨,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