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妇联新闻>媒体关注> 正文
为成就孩子美好人生铺筑“基石”
www.fjsen.com 2018-11-12 10:36:43 陈若葵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陈若葵

对不少小学生父母来说,陪读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做作业要大人守着、盯着,否则就边写边玩,一个小时的作业,两个小时也做不完。”家长们抱怨,不仅如此,孩子起床、吃饭、上学、睡觉等大事小事,都拖拖拉拉,非得大人反复督促着才做。家长们嘴上催着,心里急着,令他们头疼的是,为什么孩子就没有一点自制力呢?

自制力,即自律能力,是指人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利益,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体,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在20世纪60年代末做过一个经典的“棉花糖测试”,实验中,每个孩子的盘子里有一粒棉花糖,大人在离开房间前告诉孩子:如果坚持一小会(15分钟),等大人回来再吃棉花糖,就会额外获得一颗糖的奖励;如果实在想吃,也可以立刻吃掉,但得不到奖励。结果,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御住了诱惑。这项跨越了40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当年成功抵御诱惑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更高的学历、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律性所体现出的专注、内在控制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是人获得更高成就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而幼年的自律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自律性。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对有些事物,成年人都难以抵挡,何况孩子?因之,自律能力亦显得愈加可贵。

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将决定着他未来的人生高度。然而,大多数人的自律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习得,而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孩子学习自律的最佳时期。

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心理学认为,2~4岁是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它是幼儿思维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孩子会有强烈的按照原来的秩序行事的意愿。比如,出门前穿鞋,孩子一定要先穿左脚后穿右脚,如果次序颠倒,他一定要重来一次;晚上回家,进门开灯的动作一定要他来完成,否则就要关掉,由他重新开一次……这就是孩子内心萌生的秩序感,秩序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自律感。

秩序敏感期是培养孩子自律的黄金期,父母应在此阶段为孩子立规矩,比如,垃圾要扔垃圾桶而不能乱丢、红灯停绿灯行不能乱闯红灯、玩完玩具要及时收拾好、用完的东西要物归原处、脱下来的鞋子要摆放整齐……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对于孩子而言,自律最开始源于家庭规则的建立。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吃饭时在餐桌旁扭来扭去,或者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这时候就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离开桌子,就不能再吃饭了。通过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他知道,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之内。

让孩子遵守规则,家长首先要自律,规矩是针对整个家庭而言的,这样孩子才有动力去遵守。在规则意识下,孩子们会慢慢地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遵守秩序。

学会管理时间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不少孩子一玩游戏、看电视就停不下来,这就需要家长事先和孩子约定好时间,时间一到,孩子必须自觉停止。如果孩子遵守约定,下次约定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视为奖励;否则,就要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下次玩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有些孩子写作业、做家务时磨磨蹭蹭,家长不妨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时间,说明只要保质保量完成,剩余的时间可以任由他支配。这些做法,有助于孩子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懂得守时和遵守规则的重要。

延迟满足,不等于不满足

让孩子学会自律,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练习延迟满足的场景,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学会把握好“度”或者“量”。比如,告诉孩子,多吃甜食会带来什么后果,但可以品尝,要有“量”的控制。在炎热的夏季,每天下午可以吃一个迷你冰激凌蛋筒,或者一个小布丁;对于孩子想要的某件玩具、想去的旅行,父母可以选择在孩子生日、某个节日,或者特定的假期,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需要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看到希望,享受成就感。比如,在孩子面对一个长远的目标时,家长可以帮助他将长远的目标拆分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引导其逐步实施。每实现一个小目标,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肯定、鼓励、庆祝,甚至是小小的奖励,让孩子看见自己努力的成果,这其实就是一种延迟满足。接下来,他会有信心、有意志力去实现下一个目标。

研究发现,经常被延迟满足的孩子自律性更好。但是,延迟满足,不等于不满足。因为,永远不被满足的孩子,慢慢地会知道,延迟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他们会习惯地抓住当下。比如,一些父母严格限制孩子吃垃圾食品,他们不吃薯片等膨化食品、不吃冰激凌,并非出于自律,而是自我压抑,自我压抑容易让人出现焦虑情绪,最终不得不向冲动妥协。当他们脱离父母的控制,往往会更放任自己,因为,长期的限制没有让他们得到“延迟满足”的训练,反倒养成了及时行乐的心态,自律性可能更弱。

管理好情绪

孩子心智不成熟,遇到小挫折、小压力容易情绪低落、容易放弃。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宣泄和调整情绪,孩子就容易学会如何在各种困境与压力下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比如,当孩子伤心时,父母安慰他,帮助他宣泄情绪,避免其陷入自我谴责或怀疑别人的情绪之中;当孩子惹麻烦时,用同情的话语引导他正视问题,使其放松心态,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责任感。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想一想,当下这件引起他情绪波动的事情中,有没有积极的成分,或者好的一面,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帮孩子转移注意力,他的情绪或许能很快平复下来。多一些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急不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做沉得住气的妈妈

每天早上,不少家庭都会上演类似的一幕:妈妈一遍一遍地叫孩子起床,甚至亲自动手帮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爸爸或爷爷奶奶早已准备好早饭,催促孩子来吃,而孩子却不慌不忙地洗漱、梳头;在孩子慢吞吞咀嚼的时候,心急火燎的妈妈麻利地帮孩子戴上红领巾、准备好上学需要带的一切物品,然后,匆匆出门。路上,上演“道路飞车”,因为,上课时间不等人。

然而,一家人一大早如此地紧张忙碌,仍免不了孩子丢三落四、忘记了带上课要用的东西。

孩子没有时间概念、不知道对自己的事负责,与家长的催促代劳有直接的关系。家长不妨提醒孩子:“早上必须几点出门,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妈妈只会提醒、不会催你。若做不到,上课迟到,只能被老师批评,妈妈不能替你。”不过,妈妈可以建议孩子前一天晚上对照第二天的课表收拾好书包,带齐所有物品,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以节省早上的时间。

如果孩子依旧在早上磨蹭,妈妈要做到不着急、不催促、不代劳,孩子按自己的节奏行事。结果必然是迟到,被老师批评,一两次之后,孩子自然会长记性,主动按时起床、按时出门。

家长可以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孩子,比如自己想吃什么、需要准备哪些文具、给小伙伴的生日礼物,列好清单,由妈妈代为采买;学会看天气预报,准备好自己第二天想穿的衣服……教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明白自己的事情要由自己负责。

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家长一定要沉得住气,学会“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