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要闻 > 正文
当代童谣生存的尴尬:民间推广不易,创作队伍老人当道
www.fjsen.com 2012-09-05 08:24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创作队伍老人当道

不过,就目前童谣创作现状而言,想出产更多的童谣精品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童谣篇幅太短,稿酬太低,留不住人,很多人一有点儿成就就不会再写了。”老作家金波道出了童谣现实生存的窘境。据调查,童谣创作队伍早已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目前,全国从事童谣创作的不过几百人,一流作者大约也就几十人,而且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作者。

作者不断流失是童谣创作无法回避的问题。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宋青松记得,自己写童谣已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儿了,他写的《红狐狸》、《大地的衣裳》还得过奖。但如今宋青松不再写童谣,他说没有当年的心境了。“写童谣需要了解孩子的世界,熟悉孩子的语言。我现在陷入繁忙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童心已经缺失了。”

童谣创作待遇太低,也导致年轻人很难参与。金波说,如今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他们刚出道时有很大不同。“过去,我们什么都写,童谣、儿童诗、童话,多条腿走路,而现在,新起来的作家不会再写童谣了,一般是直接上手就写童话。”他认为,这和童谣作者待遇低不无关系。金波最近收到的一笔稿费是20元,“新创作的童谣稿费也高不了多少,一般是三四十元。”

正因为童谣创作者鲜有年轻人,和孩子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金本说,上年纪的人写童谣更多强调教育性、思想性,孩子们不一定爱看。“就拿我来说,我给《怪怪城历险记》动漫电影写过一首主题歌,最后有一句‘好人总要把坏人来打败’,我小孙女就说了,前面都挺好,就是这一句不好。她说,坏人也不一定就能被好人打败呀。”这给常年从事童谣创作的金本带来很大触动,“我们很多童谣走的是八股套路,没有满足孩子的趣味,没有贴近孩子的情感。”

对此,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当代童谣已呈现日渐式微的态势,脱离生活、没有童趣、太注重教化功能,与童谣创作者长期形成的僵化的思维定势有直接关系。

童谣在文学界也不受重视,其创作处于尴尬地位。金波坦言:“很多人认为童谣是给学识字的孩子写的,是哄孩子玩的,因此在儿童文学界一直地位不高。”

谭旭东则表示,其实童谣不像有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童谣应该得到正名。“写童谣很难,尤其要符合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接受,语言要口语化,动作感要很强,还要有趣味。”

谭旭东回忆说,她女儿上幼儿园时,老师说要开一个小运动会,请他配合孩子的运动和游戏,写一些童谣,谭旭东为此很费了一番心思。“我写了一首《运动歌》:‘娃娃跑呀跑,追上小花狗;娃娃跳呀跳,赶上小白兔;跑呀跑,跳呀跳,开开心心身体好。’”谭旭东说,他想了很久,希望写得形象一些,同时又能鼓励孩子爱运动,修改了一次又一次,还是不太满意。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