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慈善组织2011年遭遇了信任危机,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慈善组织提升透明度的一个转机。记者在2012中国(宁夏)黄河善谷慈善博览会期间采访多家公益慈善组织了解到,公益慈善组织正更加努力探索“慈善透明”的方式,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综合计算,2011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量共计约845亿元,同比减少187亿元。
透明和高效是慈善组织能够获取更多社会支持和捐赠资源的基础。专家认为,2011年捐款总额的减少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外,民众对慈善组织信任度的下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我从来不排斥大家对慈善组织的质疑甚至是斥责,反而这会给慈善组织营造一个社会监督的环境,对其做到公开、透明是一种很好的鞭策。”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陶鸣说。
事实上,民众对慈善组织信任度的下降,对许多公益慈善组织而言,都是一种震动。中国红十字会于去年8月1日开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晒”出首个阳光账本外,很多公益慈善组织也都在加强自身慈善信息透明化建设。
以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例,信任危机虽然并没有影响到基金会的捐款额,但基金会仍在原先的资金管理和账目公开方式上做了改进。现在,基金会除了每月将捐款额和支出账目及时披露外,还会定期或不定期与部分捐赠企业或个人以及下属专项基金进行账目核对。
“我们尽量细化每一笔公开的账目,有些甚至细化到各项成本,比如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包括学生火车票、保险、门票等费用都会公布上网。”陶鸣说。
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命力,公益慈善组织“晒”账本不仅是重建公信力的途径,也是对捐助方捐赠行为的尊重。
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以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也把外界给慈善组织的压力化为动力,不断完善信息透明机制,让捐助方把钱花得“明明白白”。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南静说,今年5月份,基金会把前两年的捐款额和支出情况都发布到了网上,这样不仅捐助方可以了解善款的流向,也方便大众监督,此举实现了基金会的慈善信息从“被动查询”到“主动公开”的转变。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慈善历史较短,慈善透明之路也正处于探索之中。慈善组织可以说是在吸取“慈善透明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透明模式。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救助对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据中华儿慈会传播部项目总监姜莹介绍,基金会创立之初的定位就是“民间性”“资助型”“合作办”和“全透明”,其中“全透明”意味着他们会把每一笔捐款在网上进行实时更新,捐助方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个人进行针对性资助,甚至可以知道钱用在了哪一个孩子身上,以及这个孩子收到善款后的后续情况。
“去年基金会个人捐款占捐款总额的54%,这在公募性基金会中是最高的。这也说明只要慈善组织把钱用到实处,大众的慈善热情依旧很高。”姜莹说。
据了解,为更加规范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打造“透明慈善”,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完善慈善信息统计和公开制度,加强慈善信息统计和公开平台建设,健全捐赠款物使用的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机制,及时发布慈善数据和报告”的目标。(记者赵倩 艾福梅)
- 2012-08-28公益慈善拒绝“有偿社工”
- 2012-08-28福州市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排名第九
- 2012-08-28公益慈善拒绝“有偿社工”
- 2012-08-28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揭晓 福州“爱心GDP”全国第九
- 2012-08-20中国探索“三位一体”公益慈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