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妇联观察 > 正文
从数字看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
www.fjsen.com 2012-04-19 08:44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图表为城市超时工作人数比例(%)

七成以上女性认为自己生活幸福

女性最幸福三件事: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

女性最焦虑三件事: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家庭收入低

“第6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结果于近日揭晓。此次调查由《中国妇女》杂志社与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策划实施。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52%。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已婚占70.8%,未婚占25.3%。被调查者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51.4%。调查兼顾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大连、哈尔滨、兰州、宁波和太原十个城市。

城市女性个人收入近5000元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城市中女性个人月均收入为4900.7元。广州最高,为11200元;其次是上海,7838.9元;第三是北京,6952.8元;最低的是兰州,2733元。城市女性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3700元。其中,广州家庭的月均收入最高,为37900元;其次是上海(20100元);第三是北京(17000元)。城市女性个人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达35.8%,其中,兰州女性对家庭总收入贡献最大,达到46.3%;成都女性紧随其后,为46.0%;北京女性位居第三,为40. 9%。

有36.6%的被调查者对个人及家庭收入感到满意。与上年相比,42.0%的城市女性收入有增长,其中“有所增加”的占39.7%,“增加了许多”的占2.3%。而十个城市被调查女性期望的个人月收入平均为10000元,有29.7%的城市女性对未来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持乐观态度。

六成多城市女性对工作感到满意

在对城市女性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有61.7%的被调查者对现在的工作感到满意,其中13.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满意”;48.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5.3%的被调查者感到有工作压力。其中,觉得“压力较大”和“很大”的占到33.6%。在31岁~40岁被调查者中,感到工作有压力的人数比例高达89.8%。面对压力,65.3%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承受压力。

调查发现,女性工作压力的三大来源分别是“工资低于期望值”、“职场竞争激烈”和“工作强度大”。其他工作压力依次为“升职困难”、“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事业和家庭难以平衡”以及“人际关系难以处理”等。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城市女性日平均工作时间为8.4小时,其中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最长,为9小时。在被调查城市中,北京受访者超时工作最甚,其次是哈尔滨和太原。

31岁~40岁的城市女性最幸福

在本次调查中,有71.1%的被调查城市女性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其中感到“很幸福”的占到18.7%,感到 “比较幸福”的占到52.4%。这里面,年龄在 31岁~40岁城市女性感到最幸福;学历越高,幸福感越强;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家庭收入与女性幸福感关系密切。

最让城市女性幸福的事,分别为“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选择这三项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84.5%、76.5%和53.5%,由此显示家庭依然是女性幸福的源泉。按照被调查者幸福感得分排序,太原、广州、长沙是幸福感最强的三个城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城市女性最焦虑的三件事分别是:“物价上涨”(78.2%)、“买不起房”(39.9%)和“家庭收入低”(29.4%)。

另外,历年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女性对其居住环境的评价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对居住环境评价最低的是北京,其次是兰州,第三是哈尔滨。

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指数为79.2分

本次调查沿用了以往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的生活居住状况和感受的模式,对7项指标进行评价的数据采集方式。在本次调查中,十个城市女性生活质量7项指标的感知评价指数排序为:第一,感情幸福,家庭和睦(86.2分);第二,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85.5分);第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精神生活充实(83.6分);第四,生活所在地的治安良好,社会安定(76.5分);第五,有一份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72.9分);第六,自己及家人收入增加(70.6分);第七,有一个远离各种污染的居住环境(68.3分)。

从排序中可以看出,十个城市女性总体生活质量呈现较好状况,生活质量主观评价分值为79.2分。其中,主观评价指数最高的三个城市是太原、广州和长沙。

展望未来,有59.9%的被调查者期望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其他期望还有“买得起房”(15.0%)、“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9.5%)、“改善城市环境”(7.7%)、“看得起病”(3.9%)、“改善社会治安状况”(2.2%)等。(本报记者 金勇)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