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光造船的所有部件都是手工完成的,甚至连船帆都是自己纺织起来的。
“我们就是想将这种造船的工艺传承下去。”望着自己亲手造成的船模,黄德钦这样说。
今年40岁的黄德钦是土生土长的蟳埔人,他从小在海边长大,与船有着很深的感情。10岁的时候,他便对造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回到了家乡,与儿时好友一起做起了船模,只为传承这一门百年手工艺。
□早报记者 傅恒 戴晓晖 文/图
仿古宋船制作工艺 模型船可下水航行
近日,记者来到市区蟳埔社区黄德钦的家里,一进门,便看到一艘精致的船模摆放在桌上。这艘船长1.3米,重约45公斤,造型是尖头船,与以往常见的宽头船相比外形更加精美。船上驾驶台、厨房、船员宿舍一应俱全,已挂上帆布的船模,好似正要扬帆起航。更难能可贵的是,船上每个门和窗户都是能打开的,和真船的构造一模一样,从这艘船模中,能依稀看到早期船员忙碌的身影。
“这艘船不仅是摆设,即使下水了,它也能航行。”黄德钦告诉记者,他做的船,是以现代机动渔船为原型,按一定比例缩放,手工制作而成。船模上的每个细节,都按照原船制作,并配备电力设施、动力装置,通过无线电信号控制,可用于水上实际航行,如同原船一样。
古代造船木工不需要钉子,用的是榫卯。所谓榫卯,就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黄德钦仿造宋船的工艺,也融合了榫卯技术,让船体更加固定。而用铜油灰对木板间未密封的位置进行加固,使得船体不会漏水。
精细的设计图纸是造船的基础
造船和做人一样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造一艘船模,全部完工至少要三个月。”黄德钦介绍道,他与好友黄晓光和侄子都有参与造船,在造船时经常都会忘记吃饭。“制作一个看似简单的部件,有时就要花很长时间,没做完又不想半途而废,直到做完才想起还没有吃饭。”黄德钦说。
造船的技术涵盖了多方面的技能,除了要懂木工,还要了解机械、力学原理、电焊等,甚至还要懂纺织。黄晓光告诉记者,整艘船的所有部件都是手工完成的,甚至连船帆都是他们自己纺织起来的。
在工作室内,放着两艘尚未完工的船模,黄德钦拿出图纸,耐心讲解起来。图纸从船的吨位、配重、动力、造型等进行设计,黄德钦按照图纸的设计进行一定比例缩减,制作船模。
“造船最重要的是有耐心,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精心打磨,才能环环相扣,造出一条好船。”黄德钦说,造船就跟做人一样,要慢慢摸索,要有足够的耐心,而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就是缺乏这种耐性,坐不住。
每个部件都栩栩如生
造船是儿时梦想 想将工艺传承下去
为何会喜欢上造船?黄德钦回忆说,他小时候生活在海边,经常会看到老师傅在造船,当时看到,就感觉船很美,也想拥有一艘自己的船,哪怕是小船也好。这种想法渐渐在黄德钦的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自己摸索造船,起初用泡沫、后来用塑料造船,但是都没有造船成功。由于出海捕鱼之需,家里请造船师傅造船,而当时的黄德钦,就站在旁边看,边看边学,造船师傅见他想学,便把一些简单的活交给他做,渐渐地,黄德钦掌握了一些造船的知识。随着日积月累,黄德钦渐渐掌握了造船的技能。
“造船是一种爱好,但无法维持生计。”黄德钦说,受生活所迫,后来他就到外地闯荡,但是也关注着造船。近年来,事业小有所成的他回到了家乡,与黄晓光一起弄了个造船工作室,闲暇时就在工作室中造船。
“现在造船人越来越少了,我就想将这种工艺传承下去。”黄德钦说。
龙骨是船模是否稳固的基础
船上每个门和窗户都是能打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