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四海拾遗—华夏文明 > 正文
莆田诗群终于"被命名" 《诗歌月刊》集体展示作品
http://wmf.fjsen.com 2010-03-04 09:04   来源:    我来说两句

诗歌里的乡土情结

    这次集体亮相的作品中,写到了湄洲岛(张旗《去湄洲岛》)、南日岛 (小谢《诗歌的岛屿》)、广化寺(本少爷《登临莆田广化寺》)、石室岩(楚鹰《独上石室岩》);写到了木兰溪(林落木《木兰溪的水》、旧车站(黄披星《家乡》);写到了赛龙舟(程剑平《吾乡吾俗》);写到了枇杷(张坚《枇杷》);写到了莆田人(南夫《我是莆田人》)、莆仙之夜(蔡书琴《莆仙之夜》)……关于莆田的相同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点。而另一个共同点则是,虽然职业、身份、年龄、个性都不相同,但他们的作品却传递出一种比较接近的精神取向。莆田诗人杨雪帆说,“这个展示,对于个体的诗人本身没什么意义,但对莆田这么个小城市来说颇有意味。它让读者知道了中国诗歌版图上有个叫莆田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这么些诗人,他们会发现,以前读到的、听说的一些诗人原来都是莆田的。”这次亮相了26位莆田诗人,年龄大的如南夫1958年出生,年龄小的如艾溅果是90后的;职业差异也很大,有公务员、老师、学生、自由职业者。一半人在家乡工作,另一半分布全国各地。杨雪帆说,这次作品展漏了几位诗人:麦冬、王鸿、萧然、施清泉、陈默 、倪伟李、阮幼紫等等,是个遗憾。

低调姿态还是张扬个性?

    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黎晗用“低调姿态”来形容这个诗歌群体的状态,他们安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做着各自的事,时而搞些沙龙聚会,聚会不仅是交谈的那一小块地儿,还是一个存在和情感的状态,谈话者展示了不同想法,故事、场景、独白、朗诵不同的诗,这些有意思的碎片共同组成了叙事。但却没想过要命名个“诗群”,多年以来也被外界所忽略,他们似乎也很满足现在的状态,安静地写着自己的诗歌。杨雪帆则把这群诗人分作两类倾向:一种守旧、内敛;一种务实、张扬。前者把写作看成个人的乌托邦,后者则渴望被命名、被承认。现居莆田的诗人比较安静,而在外面的诗人希望拉着家里的往外走,寻找外界的认同。“我觉得,你要是一直那么清醒地去寻找认同,你可能就很功利。而守旧、内敛的并不妨碍作品的传播,如果你有好作品,你就用不着恐慌,用不着命名,也用不着搞个群体性事件来让人关注。”


责任编辑: 叶玲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