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高允旺:竹荪大王 为民撑起“致富伞”
http://wmf.fjsen.com  2024-02-06 10:29:44 来源:海博TV 责任编辑:兰楚文

20多年来,他走遍5省23个县市的180多个村,累计推广70多万亩竹荪,带动老区苏区9万多户种植,人均增收3480元,带动贫困农户103户368人稳定脱贫,成为农民交口称赞的“竹荪大王”。

他是高允旺,顺昌县科技特派员团长。非农学科班出身的他,却以乡村田野为服务阵地,扎根偏乡40年,其中当科技特派员22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致力于竹荪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

“最开心的事就是,把技术变成农户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让村民们腰包鼓起来。”高允旺说。

主动请缨 “让边远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2023年11月23日,福建省人才研究会举办的“2023年全省科技特派员高级研修班”讲座一结束,学员们就围住了老师高允旺。“勤勤恳恳扎根基层40年,从一个‘门外汉’做到全国闻名的竹荪种植专家,真的非常不容易。”一位来自厦门大学化工学院的科技特派员激动地说。高允旺则有些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算不上什么‘专家’,不过就是个‘土专家’。菇农认可,乡亲脱贫致富,就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食用菌市场上竹荪干品几百元的高价,让顺昌县大历镇的农民为之心动。他们买来菌种学种竹荪,但对竹荪生物特性了解不全面,缺乏经验与相应技术指导,村民种植竹荪产量低、效益差。那时高允旺还是一名乡镇经管站干部,常常进村入户开展科普工作,一名农户来咨询竹荪栽培问题,他没能答上来,“我还记得他转身离去时的失望感觉”。早年贫穷的生活经历让高允旺对菇农脱贫致富的渴望感同身受:“父母靠着捡猪粪供我们三兄弟念书,不能让现在的乡亲们再重复我的贫穷老路。”

竹荪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种植短、平、快,当年种植当年见效,产量高,深受市场青睐。但尽管田间地头的竹荪长势喜人,农户却对他说,“今年竹荪价格高,要留着拿去卖,自己舍不得吃。”他感到很难受,决定走科技助力、产业扶贫之路,提高产量,“让边远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于是,2001年,他主动请缨,成了一名科技特派员。

扎根田野 “能到田间去,不在田埂上”

要更好地帮助他人,首先得自己手里有技术。半路出家的高允旺对竹荪栽培一窍不通,但凭着一身的闯劲、韧劲、干劲,只要哪家农户竹荪种得好,他就往哪家跑;哪里有专家授课,他就去哪里学。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栽培技术研究上。

通过不断学习和自主创新,他总结出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创下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国内先进水平,成功破解竹荪种植产量低的难题。以竹制品下脚料竹丝替代木屑为培养料的技术特点,也延伸了产业链,变废为宝,菇农们纷纷来取经。

“这是在全国推行的竹荪种植技术,也是我的‘核心技术’。”高允旺话里满满的自豪。为了方便农民们咨询,他利用墟日的上午作为固定服务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既不误农时,又方便农户。

菇棚就是高允旺的实验室。他相信“高手在民间”,所以“能到田间去,不在田埂上”,向菇农学经验,总结提升再返回给菇农,他在过程中创新了技术,也把“干货”传授到菇农心坎上。2012年,他自掏腰包开展林下竹荪种植试验,以解决菇农反映的大田种植年限增加后,连作障碍导致竹荪产量下降问题。经几年不断试验,两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成功,让竹荪亩产干品达19.5公斤,亩纯收入2000元,实现竹荪栽培技术上又一次突破。“追着农民干,不如干给农民看。只要创新有产量,能赚钱,大家自然都认可。”

退而不休 奋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线

面向科特派研修班的学员分享时,讲惯了课的他紧张得头顶冒汗:“在座的科技特派员多数是各大高校的农业技术专家,我一个‘土专家’怎么好意思在台上‘滥竽充数’?”但一谈起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给菇农讲课,他眼里就有了光:“看着大家学习技术的渴望眼神,讲课到多晚我都愿意!”他将深奥的农业技术变成浅显易懂的种植科普,“竹荪菌丝长得弱怎么办”“今年竹荪市场如何”……菇农最关心的,就是眼下最直接的技术难题。

而今,退休多月的高允旺,依然“退而不休”,奋战在科技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线。10多年前,一农户写信给高允旺,说家中贫困,没有什么好的生计,他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但“与其在这帮别人打工,不如回来跟您学竹荪栽培技术……”

“经历坎坷的乡亲,对我寄予致富的期许,这是我持之以恒埋首田间的动力。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把技术变成农户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让菇农腰包鼓起,我很开心呀!”回想走过的路,高允旺充满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