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宝松,男,1970年9月出生,漳州市长泰县坂里乡新春村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八年来,51岁的汤宝松不离不弃照顾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不等不靠勤劳持家,不仅脱贫还盖起新房。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孝老爱亲。
憧憬未来,汤宝松说:我家的生活越过越美好。“2016年,我参加‘雨露计划’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训,年收入2.5万元;2017年,古农农场商会给了100只蛋鸡进行产业扶贫,我又参加2017年‘雨露计划’蛋鸡养殖培训,年收入4.2万元;2018年,年收入4.1万元;2019年,年收入5.1万元……”汤宝松一笔一笔地算起账。“今年我种了2亩多葫芦瓜,产量大概1.5万斤,全部收成后有1万多元收入;还种了2亩多长豆,目前收成4000多元。”汤宝松拿出手机,一张沾有泥巴的纸张被拍照留存在手机相册,上面用笔歪歪扭扭记录今年以来植物收成的情况。
汤宝松说,他从记事起,一家人就在温饱线上挣扎。他有一个哥哥,全家三代人住在50多平方米的低矮瓦房。父母先后过世,因家庭贫穷,汤宝松三十出头还未结婚。在32岁那年,经别人介绍,他与比自己小8岁的龙岩连城一女子结婚成家,生下一个女儿。正当汤宝松开始为把生活过好作一番打算时,2012年,妻子精神病发作,让家庭再次陷入困境。那段时间,他发现妻子行为有些异常,脾气很倔,根本不能多说她一句,说多了就无缘无故地哭,不吃饭。“医生经检查,说她患有精神障碍,从小就有这种潜在的问题,现在是发作期。因为错过了治疗期,她治好的可能性小,发作时只能住院治疗。”当时汤宝松一度崩溃,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为了治病,漳州、龙岩、厦门等周边的医院,汤宝松都带着妻子去了,每次治疗费用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这些钱大部分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他直言,那段日子快撑不下去了。周围人看到汤宝松家这种情况,劝他还是跟妻子离婚吧。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汤宝松始终认为,妻子在,这个家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如果妻子病情稳定,还能给汤宝松当个帮手,有时也和村里其他乡亲一样,给别人割席草赚工钱,但是只要病情发作,在农田里就会搞破坏。也有人建议汤宝松,干脆让她长期住在医院算了。“我不能嫌弃她。只要病情稳定了,我就去接她回家。”汤宝松说。
妻子一年看病住院开支较大,汤宝松一家生活又日渐走上下坡道。2016年初,县、乡、村干部到汤宝松家走访,认定他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帮他制定帮扶措施,鼓励他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种植、养殖两手抓。从那年起,汤宝松参加了“雨露计划”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训,除了自家1亩地外,还向别人租了6亩地来种,长豆、茄子、花生、水稻,只要觉得有钱赚的农作物,他都尝试。尽管种植工作繁忙、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埋头耕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汤宝松通过这种方式为家庭增加一笔笔收入。此外,古农农场商会为汤宝松送来100只蛋鸡进行产业扶贫。汤宝松又向别人买了一辆二手拖拉机,给人家耕地赚工钱,一年也有万把元的收入。“加上打零工、低保和其他政策性补助,2019年收入5万多元,我们一家脱了贫。”汤宝松说。
汤宝松感动地说:“帮扶干部每次上门都详细了解我家情况,特别在我妻子医疗费报销的事上用心地帮我们。”有了新农合、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的支持,他妻子看病的医疗费用报销了很大一部分,女儿读书学校补贴、学费全免,古农农场企业家每年补助2000元,这些让汤宝松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更让汤宝松高兴的是,他们家的新房子建了起来。汤宝松一家一直住着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女儿长大了,一家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实在不方便。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汤宝松有了一点积蓄,但是盖新房是大事,资金投入很大,如果单靠自己的那点积蓄,确实没办法盖起来,面对多年的“安居梦”,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得知汤宝松想盖新房,经济好一点的亲戚们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有的拿出一万元,有的拿出两万元给我,让我把房子先盖起来。”汤宝松说,有了资金后,房子终于在今年8月盖起来了。接下来装修,乡亲们也过来帮忙。“有的给我做水电,有的给我安装门窗,他们说工钱、材料钱都先帮我垫上,等我有钱了再给他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说到这些,汤宝松一度流下了眼泪,“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建新房。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这么多好心人的温暖!”
尽管生活中还有一些困难,但如今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乖巧的女儿在长泰一中读高中,成绩还不错,这些给了汤宝松信心。“我经常鼓励孩子要积极向上,通过自身努力,多读书、多学知识,一定能改善家庭状况,更何况新家已经建好了,还有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以后我家的生活肯定越过越好!”汤宝松信心十足地说。不离不弃照顾病妻,不等不靠勤俭持家……他的言行让人震撼,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