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初:峥嵘岁月 情系桑梓
http://wmf.fjsen.com 2018-08-29 11:09:02 来源:泉州市委文明办

郑秀初,男,1934年生,1989年1月入党。1988年至今一直担任郑银华奖教奖学基金名誉副理事长、理事,连任30届。郑秀初出生在泉港峰尾镇峥嵘村,生于斯长于斯,他见证了家乡昔日的贫穷落后到今天日渐繁荣的蜕变。对于家乡的建设,尤其是教育事业,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助力发展。村干部称他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群众夸他为造福桑梓的典范。

情系教育,倾心尽力扶助家乡教育事业

上世纪50年代,郑秀初目睹家乡小学办在宫庙里,条件极其简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便向旅居新加坡宗亲郑银华提议在家乡建造小学。爱国侨胞郑银华当即同意,率先捐资8500元。之后又陆续发动81位侨胞,共募得港币31067元,于1957年10月筹建峥嵘小学教学楼,共8间教室,总面积约554平方米。由于资金不够,郑秀初发动村民每人各捐蚵壳30斤,烧壳灰用作建材,此建筑成了当时惠北有名的木质结构西洋式小学。此后数年,郑秀初来回奔波,不断与侨胞联系,通过多方争取资金,于1981年建成峥嵘附中第一楼,教室6间,面积549平方米;1987年再建附中第二楼,由新加坡侨胞郑银华独资10万元续建。他为家乡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深深感染并打动了包括郑银华老先生在内的社会乡贤。1990年翻建小学,砌建围墙463米,所需资金由郑银华、台胞郑德才两人合捐; 1996年,郑银华先生去世后,其子郑秀福子承父志,捐资25万元建成一座“银华楼”,学校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情倾助学,兢兢业业打理奖教奖学基金

虽然学校建起来了,但郑秀初深知要振兴教育,单靠改善办学条件是不够的,更需要有动力不断鞭策、鼓励师生。在郑秀初的倡议下,1988年成立“郑银华奖教奖学基金会”,这是峰尾镇最早成立的奖教奖学基金,郑秀初出任理事专职管理。正是在他的启发带动下,我镇共成立了13家奖教奖学基金,实现了村村助学一片红。在郑银华父子二人的同心支持和郑秀初的苦心操持下,“银华奖”至今已颁奖30届,捐资兴教的义举在泉港已成为美谈。直到今日,年过八旬郑秀初先生依然尽心尽责打理着基金会,对各奖项及费用了如指掌,甚至能脱口而出。30届颁奖情况如下:奖励教师1187人次,110411元;奖学生1587人次,66425元;会务费24535元;为学校添置教学设施捐赠24512元,基金会尚存2852元。结算表有获奖人数、金额、上年结存、本年结存、主管及经手人参加结算和签名,以表代帐,明细一目了然,令人叹服。

情满乡邻,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服务群众

“至人无己、造福桑梓”是群众对郑秀初同志的评价,无论他身处何地何职,都时时不忘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1998年,已经退休离任的他放弃了原本安逸清闲的生活,选择出任峥嵘村老协会会长,多次带领老协会的老同志参加义务劳动,清扫道路,拾捡垃圾,疏浚水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他的带领示范下,村老协会成员各尽其能,义务当起了村里的环境卫生监督员、纠纷调解员和党的政策宣传员,为村里各项事业发挥余热。2007年,郑秀初排除万难,发动群众募集资金,组织村民义务劳动,为村里修了两条水泥路。2014年,他带领村民重修一口水井,解决了周边群众用水困难的问题,铺设三段水泥路面,村民至今还津津乐道。如今,峥嵘村旧貌换新颜,走在了宽阔又平坦的路上,大家打心里感激这位老人。而他却用最朴实的言语表达内心的满足:“我是农民的孩子,只要群众需要的,我就要尽力去做。只要群众高兴满意了,我也就高兴快乐了。”

干一件好事容易,干一辈子好事却很难,郑秀初总说自己所做的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值得称赞的是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任劳任怨、不图回报。作为党员干部,他大公无私,一心为群众谋福祉、办实事,默默践行着一位老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诤诤誓言和光荣使命。作为家乡的儿女,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奉献大爱,一生专情于家乡的建设发展事业,是当代人民公仆的一面明镜,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