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长篇报告文学《雷锋在1958》研讨会在长沙市望城区雷锋纪念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梁瑞彬等数十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参加,并对该文学作品进行了评论和解读。(3月2日《湖南日报》)
多年以来,民众对雷锋的了解和认识,已经趋于固定化和概念化,迫切希望了解到一个更真切、生动的雷锋。据报道,长篇报告文学《雷锋在1958》,以全新的视角、生动活泼的形式,再现了18岁的雷锋在家乡时的可爱、可亲、可敬的形象。
在现实中,雷锋似乎给人“高大上”的感觉,不少人认为,雷锋只能仰望,不能复制,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或遥不可及,而很少有人真正走近雷锋的心灵,体味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与幸福。《雷锋在1958》以“素面朝天”的方式,用朴实而饱含感情的笔调,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有笑有泪、返璞归真的雷锋。学雷锋,我们就要用心读懂雷锋。
不得不承认,在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学雷锋的今天,对于雷锋精神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能够真正读懂它的人,却是并不多。比如,雷锋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现在读来,或许不少人仍不大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更有人将其视为“傻瓜”。于是,“雷锋叔叔不在了”等微词,时有耳闻。
呼唤崇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范的强音,始终叩击着人们心灵,拷问着道德底线,冲击着社会良知。而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取向的雷锋精神,于平凡与伟大、个人与国家之间找到了结合点,顺乎潮流,合乎大势,给力和谐。不难看到,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雷锋,体味和感受到雷锋心中的那种“最幸福的事”,所以使自己学雷锋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习总书记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雷锋,要读懂雷锋;收获幸福,更要付诸行动。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学雷锋作为一种习惯来培育、一种幸福来追求,雷锋精神就会更加深入人心;当“帮一把”“扶起来”等崇德向善的种子扎根在我们心中,我们都可以自豪地说:我就是雷锋!(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