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丰碑系列:沧江小学燃起的革命火种
http://wmf.fjsen.com 2018-01-06 11:10:40 来源:厦门广电网

在今天的海沧区,前临九龙江口,后依文圃山麓的海沧中心小学是闹市中的一片宁静之地。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这座宁静的小学校曾经是厦门市著名的抗日宣传活动阵地。学校里,一座仿古式八角亭“奎星楼”,见证了海沧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海沧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始建于明代的沧江书院,1917年改称为沧江小学,是闽南颇负盛名的学校之一。1930到1938年之间,先后有六名中共地下党员到沧江小学办学、任教。他们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播撒抗日火种。彭冲就是这六名地下党员之一,当时他的名字还叫做许铁如。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周凤英:1937年春,许铁如(彭冲)和另外一个地下党员郑燧一起来到了沧江小学任教。他们以学校作为据点,以教学作掩护,从事地下活动,他们一起组织校内的同事和社会上的进步青年共同阅读进步的书刊报纸,鼓励他们参加抗日。

在这种情况下,彭冲和郑燧他们成立了海啸剧社,就设在我学校的奎星楼。海啸剧社的成立,对推动海沧抗日的宣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边学习,一边编排一些优秀的抗日剧本,所以他们的行为当时得到了抗日救亡革命文艺团体,漳州的芗潮剧社的大力支持。所以在1937年6月,他们以海啸剧社成立为名,芗潮剧社组织了十几个人成立一个联盟的演出队,到海沧街尾和我们的海啸剧社联合公演了两天,他们表演的《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以这来宣传抗日。他们两天的公演在海沧这个半岛上引起了轰动,两天的观众就达到了两千多人。

彭冲和郑燧还翻山越岭,带队到周边村庄巡回演出,他们带着抗日图片走到农民家中,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在日本疯狂入侵中国的艰难岁月里,奎星楼上那激昂的戏剧表演声团结激励了大批年轻人,有力地推动了海沧的抗战事业。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周凤英: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热血青年的极大愤慨,所以许多青年学生纷纷请缨杀敌。当时的许铁如(彭冲)回到漳州,担任漳州工委的组织部长,他率先投笔从戎,他的夫人骆平一起北上抗日。当时沧江小学也有一些青年学生跟着他们北上抗日,参加了新四军。

1938年厦门沦陷后,海沧也难逃日军的炮火攻击,沧江小学一度被迫停办。1938年9月,沧江小学的残余校舍被改办成战时民校。

海沧中心小学校长 周凤英:因为当时的沧江小学在虎头山日寇大炮的射程内,距离只有几千米,如果白天上课,那么一旦日寇发现的,就会造成校毁人亡的危险。所以他们摸清了日寇炮击海沧的规律之后,所以他们实行了战时体制。每天早上5点半至7点半,那下午是4点到6点半上课,晚上是由成人进行上课。

当时的战时民校建立之后,他们也同样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个重点,所以这些学生他们每天早晨上街晨呼他们会唱一些抗日的革命歌曲,比如说《松花江上》,通过他们大声的呐喊,来鼓励群众参加抗日,不要当亡国奴,所以当时在海沧也激起了群众这种抗战热情。他们也制作了一些纸花、花篮等一些劳作品来进行义卖,义卖的所得全部捐给抗日前线。

1939年下半年,海沧战时民校结束了特殊的课程安排,恢复了正常上课,但是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仍然在继续进行,一批批受到鼓舞的海沧青年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如今,硝烟散去,奎星楼依然静静地屹立在小学的校园里,成为了海沧中心小学的“革命传统教育室”,那慷慨激昂的戏剧表演之声似乎仍在楼中飘荡,让80年后的小学生们,沿着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继续前进。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