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5日讯(通讯员 吴会明)
“厦门市集美区入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啦!”“还是全市唯一一家入选的单位。”11月4日,这一喜讯传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养蜂协会所有养蜂人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奔走相告,都说要甩开膀子好好干一番事业。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科协工作人员告诉笔者,2009年“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负责组织实施,旨在对全国范围评比、筛选并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和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以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带动广大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准,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养蜂协会成立于1999年,在集美区科协、农业和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养蜂户多年的合作互助与生产实践,会员从初期的6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160多人。期间,加入的新会员不少人因技术等原因,养蜂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在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通过组织举办“养蜂技术”专业班,对80多位新会员进行为期1年的系统学习培训,取得福建省农函大专业结业证书。厦门市集美区养蜂协会会长吴复兴说:“由于养蜂业投资少、收益大,周期短、见效快,农民参与的热情很高,而一批批大规模地组织农民到‘农函大’学养蜂,这种做法在全省尚属首例。”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农村不仅有多个千亩蔬菜、花卉生产基地,而且灌口、后溪镇多个靠山边村奇花异草、果木成林,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采蜜源,加上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辖区常年花果飘香,蜂飞蝶舞,为蜜蜂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环境。有关数据表明,2008年度,集美区养蜂协会会员普遍获得大丰收,蜂蜜的总产量达到20万公斤,养蜂户人均年纯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创历史新高,比居厦门市农民收入之首的集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065元还多一倍多。发展养蜂生产,渐成众多厦门市集美区农民的甜蜜事业。
辖区杏林街道内林村民杜原良是位下岗工人,2001年下岗后,经集美区养蜂技术协会的热心举荐,报名参加了福建省农函大集美分校的养蜂专业培训,自此他与养蜂结下不解之缘,并经实践努力,逐渐成了一个技术经验丰富的养蜂大户,去年生产冬蜜、龙眼蜜2000多公斤,收入4万多元。杜原良说:“下岗并不后怕,实现脱贫的路子有很多条,关键是选好专业再打拼。”这几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区、工业区、新城区“三大平台”建设如火如荼,海域退养整治、土地先后被征,辖区因此产生5万余失地失渔农民。这一群体的转产就业增收,就凝聚着厦门市集美区养蜂协会的功劳。
锦园村的亭宅社农民黄宗生,就是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众多的失地失渔农民中的一员。因其文化水平低、不懂技术,前些年,村里土地被征用后,一家仅靠开荒种菜弥补生计。偶然一次上山开荒捕到一窝野蜜蜂,放到邻村一养蜂户寄养,没想到卖蜂蜜时赚了100多元。意外尝到甜头的黄宗生,由此萌生出养蜂致富的念头,他向亲戚借钱买了5箱中华蜜蜂跟着人家学养。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养蜂技术协会得知后,上门给他传授养蜂技术,免费让他参加养蜂培训班。几年过去,黄宗生不但学会了养蜂技术,还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养蜂也增加到50多箱近100群,去年收入达3万元。黄宗生逢人便说:“真的要感谢养蜂协会,是养蜂改变了我家的生活,几年来家里盖起了楼房,女儿就读福建师范大学每年近两万元的学杂费、生活费也不再犯愁。”如今,老黄一家人围着蜂群忙得欢,日了过得像蜜一样甜。
黄福成是灌口镇田头村退伍军人,由于勤奋、好学、肯干,加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养蜂技术协会后不久,不仅很快成了养蜂能手,还是协会的骨干。黄福成养蜂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收成好的情况下一年收益达3-4万元。提起自己养蜂的经历,黄福成深有感触地说:“当初养蜂只是为了补贴点家用,没想到养蜂果真投资小、回报大,比较适合年轻人尤其是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较快实现致富增收。”平常有空,黄福成还到新入会员的养蜂现场传经送宝,如教他们“如何选育蜂王”等。有的半夜敲门讨教难题,黄福成也都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当过兵会思想、有干劲,有着带领大伙勤劳致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因为这样,他还把自己‘养’成了区养蜂协会的秘书长。”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养蜂技术协会会长吴复兴高兴地说。
养蜂能致富,看得见、摸得着,已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广大农民朋友们中形成共识。随着政府对养蜂业的重视和关心,如今在厦门市集美区,养蜂,成为企业下岗工人培训再就业实现脱贫的新路子;成为失地失渔农民就地转产寻求就业的新途径;成为复退军人返乡创业增收致富的新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