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来自厦门集美区农业、水利和气象部门相关消息称:眼下,我省渐入枯水季节,随着江河来水量和水库可用水量逐步减少,预计旱情将进一步蔓延。今年秋后的这一场降雨,注定来得要比往年更晚。面对八千亩农作物倍受干旱之灾,农技人员下乡,政府补贴挖井,村民集资引水……在集美区,一场抗旱救灾战役全面打响。 在灌口镇田头村,2000亩成片的蔬菜生产基地遍布大小不一、黑白相间的水管,但能喷射出水的管子却不多。村民抽自家的井水或用水罐车运水,或到溪沟里勺水浇灌仙景芋头。“再过5天不下雨,这1000多亩芋头恐怕熬不住啦!”田头村民尽管对干旱田地一直没有放弃浇灌,但对仙景芋这个闽南传统名品菜种生产收成显得十分担心。田头村村委会主任告诉笔者,村里生产的拳头产品“仙景芋”曾摆上国宴餐桌,这几年通过打造品牌,不仅热销国内还销往港澳及东南亚,正是村里注册品牌“仙景”芋头的核心原产地,发展仙景芋头生产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后溪镇有多个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在崎沟村蔬菜生产基地,村民小张对笔者说:“我找朋友借来水罐车专门从山里抽了一罐水来浇蔬菜,但浇灌一次只能管3天。”而村民老洪没有小何那样好的装备,他和妻子在一处已断流的溪沟挖出小水坑,等待渗出的水。老洪说:“菜地附近和周边的几处池塘、溪沟都快见底了,这水坑要等两天才有一小坑水。老天不下雨,急煞庄稼人。”除了空心菜,村民还种植了水稻、花生或辣椒等农作物。持续干旱致使高山蔬菜、山地蔬菜因灌溉条件差加上缺水而无法浇灌,受旱区域如四季豆、辣椒等蔬菜落花落荚落果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 在集美区辖区的天马华侨农场、厦门第二农场等地农村,农作物因遭遇历史同期罕见旱情,2000多亩“望天田”一直喊渴。持续旱情造成早熟花椰菜、瓜类等秋冬蔬菜育苗难度加大,小青菜等速生叶菜类因长势差面临减产,有的蔬菜还因植株萎蔫、凋萎干枯,存在绝收的可能。对此,集美区严格按照抗旱应急预案,认真落实各项抗旱措施,科学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多管齐下抗旱保收。集美区农业部门表示,农民找水抗旱,解决的只是作物“喊渴”时的阵痛,克服纯粹靠天收成的心态,因地制宜调整结构才是上策。当然,政府完善应急小水利设施,更是长久之计。 当前,旱情就是命令。正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组,28日这天,会同区、镇、村相关部门领导深入一线走访调研,听民声、解民难、排民忧,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了解灌口镇立秋以来因降雨锐减,加之双龙潭、塔山边、坑内等水库因除险加固,灌溉功能无法发挥,下游的田头、双岭、上塘等多个村的农业生产灾情较重,立即与镇领导实地考察研究对策。同时协调区农业、水利部门到受旱最严重的上塘等村庄调研旱情,拟定救急应对方案,即对墩仔等溪渠进行局部清污、蓄水,对灌溉区附近两口水井加深改造,力保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 持续干旱面前,如何加强蔬菜瓜果的生产和做好秋播?对此,集美区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农技队伍兵分四路帮助农民抗旱自救,现场指导生产技术。农技专家建议要把好“四关”:即千方百计抗旱保苗,有灌溉条件的尽量选在早晨、傍晚或夜晚灌水,灌水时灌至沟沿,不满过畦面,以减少田间水分蒸发,节约用水;遮荫降温,及时中耕除草,以畦面覆盖稻草减轻光照强度和水分蒸发,降温保墒;薄肥勤施,秋番茄等蔬菜秧苗尽量在早晚移栽,以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抗旱能力;加强病虫害防治、注重安全生产,推广应用低毒植物源农药、防虫网覆盖等无害化治理技术。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山地“微蓄微灌”技术。结合靠山边村水利设施薄弱、灌溉条件差,干旱威胁大的突出问题,集美区农业专家提醒广大农户,在地势较高处尽快修建蓄水池蓄水,利用地势高差获得输水压力形成自流灌溉,供应地势相对低处的田块进行微灌。这样由“微型蓄水池”和“微灌”组合成“微蓄微灌”,能把山上白白流失的细小水源有效蓄集起来,成为宝贵的可灌溉水资源,通过“小水大用”实现事半功倍。 针对干旱易出现鱼、虾病、死现象,集美区则特邀中科院水研所和国家水库渔业研究所专家、教授,先后组织辖区广大水产养殖专业户集中培训。同时,请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水产专家,在区农技人员带领下深入现场指导生产,传授旱情条件下的养殖技术及应对措施,帮助提高科学抗旱保丰产能力,保证了辖区1.05万亩鱼、虾等水产的正常养殖。 相关链接 >> >> 持续旱情,集美菜价“涨”声起 又讯(通讯员 吴会明)10月28日,进入秋冬交替时季,原本是菜市淡季,加上持续干旱和气温逐渐下降,集美区蔬菜市场价格一路走高。 “近段时间来,有些蔬菜品种的价格一天一个样,比如昨天,市场上的菜胆、芥菜等蔬菜价格涨了一至二倍,小白菜的批发价竟然涨了四至五倍。”集美区后溪菜农张友新说。以菜胆价格为例,两周前,集美区菜胆每千克为1.4元,一周前是1.8元,到现在已涨价成3.8元。而小白菜价格“涨”声更响,批发价从每千克0.5元,涨到2.5元,足足涨了五倍。 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天气干旱,蔬菜生产面积缩小,从而导致地产蔬菜供应量下跌;随着气温下降,来自外地省份的露地产蔬菜逐渐退出市场,而大棚产蔬菜尚未大量上市,从而导致蔬菜市场阶段性供不应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