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剑凯
GDP突破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四;浙江人均GDP已达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 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你更能感觉一股和谐之风吹拂着浙江大地: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强了…… 近年来,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前列,一个和谐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 农民种田要讲亩产,而在绍兴县,企业也要讲亩产效益。该县日前将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独立法人工业企业按亩均销售额和亩均税收排序,公布了“亩产百强”名单。 “亩产效益”率先被用于考核企业增长方式,为的是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如今在政府的推动下,浙江省的许多企业已经一改靠“圈地”求发展的旧思路,而是通过内部挖潜和技术改造来提升企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迅速,一举成为经济大省。然而,欣喜之余,浙江也有“成长的烦恼”:资源要素十分紧缺,环境压力明显加大。 省委书记习近平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浙江省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创建生态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构筑了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在过去的五年间,浙江省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19.6%。在全省经济继续保持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全省环境质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据中科院研究分析,浙江省的环境支撑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茅。 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浙江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4年实现了近5年来的首次回落。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的上榜县(市、区)有30个,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之首。2005年,浙江省级重点扶持的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 “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因兴办市场而闻名海内外的义乌市目前160多万人口中,本地人口60多万,外来人口却超出了100万。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本该是各类犯罪的多发地,但是它的刑事发案量不仅不高,而且据浙江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义乌市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到了94.3%。“平安义乌”正是“平安浙江”一个缩影。 浙江省委强调从“大平安”的角度统筹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平安浙江”。浙江省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度信访大量增加、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不断凸现。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各地努力探索建立“大信访”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与人民信访相结合的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解新机制。 完善大社保体系是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内容。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浙江率先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浙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吸纳了1200多万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根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有一半以上在浙江的农民工愿意留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下去,远远高出一些经济发达省市。 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2004年,浙江省博物馆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门票收入由省财政补贴,参观人数从以往的每年10万人次激增到100万人次。在2005、2006年新年演出季活动中,因为政府的出资补贴,共有44个演出团体在全省32个场馆演出301场,观众达26万人次。 提升全民素质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浙江各级财政对公共演出实行按演出场次补贴,鼓励多演出,保证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让群众有了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选择。2006年浙江共组织了8万场电影进农村、1万场演出到基层、200万册图书送乡镇、1万场宣讲下基层,使广大农村遍开精神文明之花。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浙江省委认真提炼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激励全省上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浙江省把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