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建好“三个平台”助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漳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漳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闽南文化,深入挖掘闽南文明的价值内涵,不断凝聚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促进漳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守住底色,建好文脉传承的重要平台
漳州作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以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多年来,漳州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大量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如漳州古城,自2014年启动一期保护建设以来,由市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并管理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确保历史建筑的长期维护和其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三大建筑特点的传承保护,实现历史建筑保护、闽南文化传承和商业利用的平衡。
漳州市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系统、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持续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不断健全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9项265家,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2人。积极盘活漳州市2000多座保存完整的土楼资源,对南靖、华安、平和3个县的7座“非世遗土楼”进行活化利用,《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成果荣获2023年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唯一金奖,并走进法国巴黎“建筑与遗产之城”博物馆举办专题展。
彰显特色,建好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促进漳台同胞心灵契合方面探索出系列新路,取得明显成效。扎实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工程。推动编制《漳州市涉台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现有涉台文物306处,居福建省第一。全力推进白礁慈济宫、天一总局等重点涉台文物的保护修缮,打造芗城许地山文学馆、漳浦“蓝氏三杰”馆等一批涉台名人馆,讲好漳台文物古迹、历史名人好故事,全面激活涉台文物宝贵资源。
深挖提升祖地文化,建设东山关帝庙、云霄开漳圣王祖地等5个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充分展现闽南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开展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每年接待台胞回祖庙寻根谒祖5万人次,让台胞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灿烂成就,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依托漳台“五缘”优势,为台湾同胞找到“来时的路和回家的路”。建立海峡两岸(漳州)宗亲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两岸谱牒、家书等迁台记忆档案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打造漳台族谱对接馆、民俗风情馆、史料文物馆和族谱对接网等“三馆一网”的立体格局,其中族谱对接网目前访问数达三百多万人次。研究挖掘两岸溯源与文化融合,制作推出《台商创业在漳州》《余光中与杨弦》等影视作品,编辑出版《唐山过台湾》《台湾人的漳州祖祠》等书籍。以闽南文化为精神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漳台文化交流活动,深化台湾同胞对“祖同宗、文同源、语同音、曲同调、俗同风、食同味”的认知和感受,在交流交往中延续乡音乡情。
增加亮色,建好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漳州市在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促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提质提效。
漳州市将文明培育与闽南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让培育机制活起来。设立漳州四贤馆,创办漳州闽南书院。培育组建漳州市“小木偶大世界”非遗志愿服务队、“土楼非遗民俗”宣讲队、“高山族舞蹈”轻骑队等一批致力于闽南文化传承保护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演出活动近千场次,受益群众近8万人次。
将文明实践与激发文化活力相结合,让实践阵地动起来。利用宗祠祖厝、红色遗址、文化传习所等为文明实践阵地,讲好文明故事、文化故事。如诏安县秀篆镇融合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孝廉文化,依托龙潭家庙建设文明实践所;在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组织锦歌新唱、木偶表演、灯谜汇猜、民俗圩日等点单式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触手可及闽南文化。
将文明创建与推动文旅产业相结合,让创建成效实起来。打造以世遗土楼为主题的山区生态游、以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为串联的海滨度假游、以漳州古城为主体的闽南文化体验游,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2023年漳州旅游总收入达835.40亿元,同比增长60.6%;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214.44亿元,增速29.2%,均位列福建省第一。今年“五一”期间,漳州古城总接待量达63万人次,单日客流量峰值达20万人次,位列同程旅行“2024‘五一’假期热门博物馆古城古镇”榜单第一。(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