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煎面饼、看非遗、钉菖蒲、做剪纸……平潭师生花式过端午
http://wmf.fjsen.com  2024-06-11 18:15:05 来源:平潭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兰楚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是一年端午,也是平潭人的“五日节”。今年端午节,平潭各校师生们别出心裁,以煎面饼、看非遗、钉菖蒲、做剪纸等方式,共同迎接这个悠久的传统节日。

一卷面饼 承载四代回忆

刘以沫一家子一起卷面饼。

“初一钉菖蒲,初二起糅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这几句民谣讲述了平潭端午节的别致习俗。在端午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飘溢出的煎面饼香气是最令人期待的。这种独特的味道不仅是节日的标志性象征,更是几代人共同的珍贵回忆。

6月8日11时30分,平潭北门小学的学生刘以沫家中洋溢着欢声笑语。平潭城关中学政治教师李丽虹是一个“80后”,她正在将炒制好的馅料和摊好的面饼放在餐桌上,准备和丈夫刘文明、女儿刘以沫一起卷面饼。李丽虹摊煎面饼的手法看起不像第一次,显然受益于她儿时在妈妈和奶奶那里耳濡目染学习到的手艺。

在李丽虹的耐心指导下,一家三口熟练地将馅料放在面皮中央,然后将面皮折叠,最终成功卷出10多卷香喷喷的美味面饼。“虽然之前一直看长辈们煎面饼,但自己动手才发现并非易事。不过在妈妈的悉心指导下,也掌握了技巧,这次独特的体验是珍贵的家庭回忆。”刘以沫说。

看着女儿卷面饼的样子,李丽虹不禁陷入了回忆。“小时候全家人一起煎面饼的欢乐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但如今随着家人的各自工作和生活,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2022年,当她90多岁的奶奶还能参与面饼制作时,那份熟悉的味道和美好回忆让她难以忘怀。然而,奶奶离世后,那份熟悉的味道再难寻觅,端午节也多了几分伤感。”李丽虹回忆道。

这卷小小的面饼,承载着李丽虹全家四代人的珍贵回忆。从她的奶奶到她的母亲,再到她自己和女儿,面饼的制作技艺和端午节的习俗得以代代相传。李丽虹笑着说:“这煎面饼不仅是食物的传承,更是家族情感的纽带,让家族的记忆得以延续。在这个端午节,我们通过制作面饼,不仅重温了节日习俗,也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一张剪纸 感受指尖艺术

泰国留学生展示端午元素剪纸作品。

假期期间,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平潭校区,11名泰国留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他们不仅热衷于排球等运动,还积极完成了各自的泰国作业任务。然而,最令这些留学生感到惊喜和兴奋的,莫过于收到了学校老师赠送的端午节礼物——五彩绳。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端午节要戴五彩绳,也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传统习俗,感觉真的很有意思。”泰国留学生王宝亮兴奋地说,这条五彩绳不仅为他们的节日增添了色彩,更让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让留学生们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将端午元素融入剪纸课外活动中。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许静怡的悉心指导下,泰国留学生们纷纷拿起刻刀,开始尝试创作端午节主题的剪纸作品。经过半小时的精心雕琢,粽子、锦囊、龙舟等端午节象征物在他们手下渐渐成型,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艺术品。

看着自己原创的端午剪纸作品,林小梅自豪地说:“这是我在平潭度过的第一个端午节,能剪出龙舟样式的剪纸作品真是太开心了。虽然剪纸过程不容易,但看到成品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我要把这份喜悦和成就感分享给远在泰国的家人,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一场活动 开启非遗之旅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10后”的林妙涵和“90后”的高姗姗母女来说显得格外特别。往年,她们通常都是在家中温馨地团聚,享用粽子、面饼等美食。但今年,她们选择了一种更具文化深度的方式来度过这个传统节日——参加平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三届平潭米糊文化宣传活动。

6月8日上午9点,母女俩与平潭实验小学学生杨小可、平潭城东小学学生韩梓彤以及平潭麒麟小学学生陈果,一起步入了海坛古城。一进入活动现场,她们便被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所吸引。制作精美的平潭贝雕、散发诱人香气的平潭米糊、别具一格的平潭海柳雕,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往年端午节都是在家中度过,但今年与妈妈一同参与这场非遗文化活动,让我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林妙涵说。

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了众多不同的非遗项目,还有机会亲自动手体验。杨小可兴奋地说:“这样的端午节活动真的太有意思了!我不仅亲眼见到了剪纸、闽剧等非遗技艺,还买到了心仪的非遗作品,准备带回家与家人一起欣赏。”

此外,母女俩还欣赏到了精彩纷呈的平潭童谣及平潭词明戏表演。“这次非遗之旅,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体验。”高姗姗感慨地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很多,还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次经历让她们更加珍视和热爱家乡的非遗文化,也让今年的端午节变得格外难忘。

一拃菖蒲 弥漫草木清香

陈佳桢悬挂香包。

6月9日,“95后”平潭中楼幼儿园教师陈佳桢手持几枝青碧的菖蒲和几根艾草,用一拃宽窄的大红纸将它们束好,再钉在大门门扇上,寓意辟邪驱祟。这股熟悉而清新的味道,仿佛穿越时光,将她重新带回到了儿时端午节的美好回忆。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外婆总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陈佳桢回忆道,“端午当天,家里的长辈还会将雄黄和白酒混合,装进喷雾器里四处喷洒,用来驱虫,并在我们额头上点上一些雄黄,寓意驱除毒害,保佑我们平安健康。”

如今,陈佳桢已经工作多年,这些端午节的习俗也逐渐被忙碌的生活所淹没。但每当她在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述这些传统,那些关于儿时欢乐的美好记忆就会再次涌上心头。“今年端午节,我特意从亲人处获得了艾草和菖蒲,想要重现那份久违的节日氛围。”陈佳桢欣喜地说。

平潭岚城中心小学学生林诗垒的家长李明,作为“80后”,对端午节钉菖蒲和艾草的习俗有着更深的情感寄托。李明说:“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奶奶都会早早地准备好这些材料,小心翼翼地钉在门上,为家人祈祷平安与健康。这个习俗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传统仪式的延续,更是对家人深厚情感的表达。”

而对于风电行业退休人员的“60后”陈艳来说,钉菖蒲的习俗往往会唤起她关于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尽管岁月荏苒,她已经离开了故乡,但每到端午节,那些温馨的童年场景仍然会浮现在她的脑海之中。

“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对这些传统习俗感到陌生和遥远。”陈艳感慨地说,她真挚地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这些传统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延续。(平潭融媒体中心 记者 冯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