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2023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竹荪大王”高允旺的富农梦
http://wmf.fjsen.com 2024-02-28 15:09:17 李珂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image.png

高允旺(右二)指导菇农选购优质竹荪菌种。

东南网2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文/图)

“这杂草长这么多,会吃肥料吧,我想把它除掉。”

“不能除掉哦!草长得越多,竹荪产量越高。草可以保持表土的湿度,利于菌丝生长……”

眼下正是“菌中皇后”竹荪种植的黄金季节。当大家忙着过春节时,南平市顺昌县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却奔忙于田间地头,来到郑坊镇兴源村现场指导菇农种植竹荪。

非农学科班出身的高允旺,就是从顺昌县开始不断钻研竹荪栽培技术,成功破解了多项竹荪种植难题。20多年来,他走遍5个省23个县市的180多个村,累计推广种植竹荪70多万亩,带动老区苏区9万多户农民种植,人均增收3480元,成为农民交口称赞的“竹荪大王”。

“我的梦想就是打响顺昌县竹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把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让菇农腰包鼓起,我很开心!”刚刚荣获“2023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称号的高允旺对记者说。

“答不上来的问题”激励了他

位于闽北山区的建瓯市顺阳乡江墩村春寒料峭,但村里的竹荪种植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4年前我开始种竹荪,心里没底气,在高老师的鼓励支持下,跟着他学了4年技术,种植竹荪产量高,价格好、有钱赚。”村里返乡青年陈旭向记者说,去年,他种植竹荪12亩,产值25万元,纯收入18万元。“今年我又种了14亩,也希望有个好收成。”

“发展竹荪产业,提高竹荪的产量和品质,是带领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一个好路子。”高允旺说。

顺昌县是原中央老区县,早在20多年前,这里就有不少农户开始种植竹荪,销路不错但产量很低。“那时,我还是乡镇经管站一名普通的干部,一次进村入户开展科普工作时,一位农户来咨询竹荪栽培问题,我却答不上来。”高允旺说。

这位农户失望离去的背影,深深刺痛了高允旺的心,他便一头扎进竹荪高产技术的研究探索。

2001年,高允旺主动请缨担任科技特派员,一边向省市县专家学习、向菇农取经,一边自己种竹荪搞试验,终于摸索研发出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建堆发酵”新技术,创下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国内先进水平,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竹荪“土专家”。

这项技术推广开来后,原先竹制企业要花钱请人清理的竹子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这样一来,既提高了竹荪产量,又增加了毛竹附加值,发展了循环经济,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竹荪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及微量元素复杂,若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及某些必需元素含量降低,无法供应竹荪菌丝的正常生长,造成连作障碍。随着大田种植年限的增加,竹荪连作障碍突显,产量逐年下降。既然竹荪是野生驯化而来,可否再让它回归山林?高允旺寻思着让竹荪重新“上山入林”。

2012年,高允旺率先在全省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技术,自掏腰包开展种植试验。经过几年探索,三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成功,竹荪亩产干品达19.5公斤,从而实现了竹荪栽培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闽北山区林地多,枝叶遮阴,在林下种植竹荪不用搭棚,既省工省本,又提高土地利用率。”高允旺介绍,林下栽培竹荪,解决了菌与其他农作物“争地”的矛盾,既提高了林地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又保护了生态,让广大林农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标。

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打响了“顺昌竹荪”的品牌,顺昌县成为福建省的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

“种竹荪就找顺昌高允旺”

“高老师,我还差竹荪菌种200多袋,菌种脱销了,什么地方有得买?可否帮我联系一下?”1月15日,顺昌县洋墩乡洋墩村脱贫户张隆平打来求助电话。

高允旺二话没说,连忙打起电话联系。打到第五个电话,终于找到了竹荪菌种,并付款赠送给张隆平。

2月17日,高允旺又来到张隆平的竹荪地。翻开畦土,看到培养料长出了雪白的竹荪菌丝,他放心地笑了。此时,61岁的高允旺已经从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的岗位上退休6个月了,但依然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

2015年,高允旺被跨县选派到浦城县濠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到浦城县不久,他发现这里不少农户的竹荪大田整畦过窄,生长期间泡水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菌丝缺氧、闷死等问题。于是,他通过举办培训班、示范户引领、合作社“抱团”等方式,让菇农较快掌握了竹荪高产种植的技术。后来,濠村乡竹荪种植亩均增产15公斤,种植面积从原来的200亩增加至400多亩,辐射带动浦城全县种植竹荪4000多亩。

随着竹荪栽培效益显现,“种竹荪就找顺昌高允旺”成了远近菇农的口头禅。

为方便农民咨询,高允旺创办了一间竹荪“科普产销超市”会客室,把5天1次的圩日设为固定接待日,讲解竹荪种植技术,提供营销信息等服务;举办“竹荪论坛”、科特派“圆桌会议”,加强技术交流……

无论是村里的小卖铺,还是农户的家里,凡是能坐下来的地方,都成了高允旺普及竹荪种植技术的主阵地。

2020年,高允旺与顺昌县青山恋合作社理事长余功发签订了科特派利益共同体技术服务协议书,以技术入股合作社。短短几年间,合作社的林下竹荪种植面积从13亩扩大到120亩。

余功发说:“高老师签约前也经常给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竹荪效益一直不错。后来社里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心里没底,担心技术不过关。成立利益共同体后,大家信心十足,创业干劲更大了。”

“土专家”跟上新潮流

高允旺名声在外,常有人登门找他取经。可他多半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外地来的农民不免会“扑空”,既费钱又误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允旺借助“慧农信”和微信,架起了与广大农户的信息沟通“云桥梁”,及时在线上为菇农答疑释惑。

高允旺在微信上建立的生态竹荪产销交流群,已有群友497人。“跟着高允旺学了6年技术,竹荪亩产量比原来提高了10公斤。现在,高老师在竹荪群里提供市场价格信息,让我们参考。去年竹荪还没有烤干,就被老板预订了。”浦城县永兴镇永平村江水玉说。

“土专家”跟得上新潮流。2021年,高允旺又“玩”起了抖音短视频,希望多一种方式推广竹荪种植技术,这也无形中为菇农提供了营销渠道服务。“上了抖音后,没想到流量一下子升起来,我们竹荪还没采就都卖出去了。”余功发说。

去年11月23日,福建省人才研究会举办的“2023年全省科技特派员高级研修班”讲座一结束,学员们就围住了老师高允旺。

“高老师扎根乡村40年,专注于菇类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一直在支持小农户,真的非常不容易。虽说是半路出道的‘土专家’,但他一点也不‘土’,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给年轻科特派极大的鼓舞。”华侨大学讲师、科技特派员曾怡对记者说。

“我算不上什么专家。菇农认可,乡亲脱贫致富,就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的动力。”高允旺表示,虽然已经退休,但他还是一位“编外”科特派,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一线发光发热。

记者手记

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

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高老师,竹荪播种20天,菌丝萌发弱怎么办?”“天晴干旱,竹荪田间如何管理?”……高允旺刚走到田头,附近村民就陆续围了上来,将一个个竹荪种植的问题抛给了这位已退休的科技特派员——这是记者近日在顺昌县洋墩乡洋墩村见到的一幕。

在村民的眼中,高允旺是大专家,是能让乡亲们致富的“科技明星”。“看到高老师就像看到金元宝来了!”村民们说。

高允旺扎根乡村40年,最初对竹荪栽培一窍不通,但凭着一身的闯劲、韧劲、干劲,利用林下空闲地,探索菌林共赢的生态模式;进入新时代,他又顺应新形势,在线上“搭平台”输送技术,做好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追着农民干,不如干给农民看。只要创新有产量,能赚钱,大家自然都认可。”这是高允旺的信念。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南平。作为科技特派员,高允旺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贡献者!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20多年间,数以万计和高允旺一样的科技特派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庄重誓言。

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特派员制度更要持续深化,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城乡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把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农村的生产力;要增强科技供给的精准度,防止“拉郎配”,科技特派员选认要坚持适应基层、按需选认的市场化导向,确保选准人、选对人、选最需要的人,增强科技特派员“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