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三元区列东街道红岩新村,有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没有显眼的霓虹灯箱,只有上了年纪的剪发椅、洗头床、理发镜、老电视,向来往顾客无声诉说着店老板杨凤长达37年的从业经验。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手写的定价表:普通理发,5元。
5元钱,能够让人吃到一张煎饼,能买到一把签字笔。而理发师杨凤的店里,只要5元钱,就能塑造一个精神的发型。坚持10年5元平价理发的杨凤,总是微笑着用平价服务默默兑现着自己以诚待人、方便群众的座右铭。
杨凤给顾客理发
学艺 学的是主动服务的意识
1980年,杨凤出生于三元区红旗新村。6岁时,父母因为意外早早离世,她便跟着姑姑学习剪发手艺。有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本事傍身,杨凤终于可以自食其力。成年后,她先后在市人民旅社与三明饭店工作。熟练的技术、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她在单位里小有名气。从公职人员到市民群众,许多人都点名甚至上门请她施展“顶上功夫”。
2013年,由于三明饭店搬迁至陈大镇,不再设置理发店,杨凤拿着1万元补助金买断工龄下岗了,但她并没有因为离开岗位而就此消沉。在爱人的鼓励下,她重操旧业,开了家理发店。
一开始,杨凤两口子早早便下了决心,将每人每次理发的价格定在5元钱,要知道,这个价格无论是现在还是2013年,都是不赚钱的。而夫妻俩认为,顾客是衣食父母,诚信为本、方便大家的初衷不能变。为了让年长的客人在店中快些度过等待的时光,她特意买回一台二手电视,播放着老年人爱听的音乐。这台电视也成为了杨凤两口子坚持10年5元剪发的见证。
诚信 是经营立身之本
“杨师傅你好!我下午3点半到你店里。”“早上11点我带小孙子过来。”一个500人的微信群里,聊天提示窗口正不断闪烁,这些信息既不是广告宣传,也没有拉票点赞,而是顾客们在向理发师杨凤预约理发的信息。这样的微信群一共有四个。
生性豁达的杨凤总是将客人当成自己的朋友,开业一段时间后,由于生意太好,一些顾客向她“抱怨”到店里经常因为人太多等得太久,往往要跑上几次才能理发。于是,她尊重顾客们的建议,尝试摸索建立微信群,将大家到店理发的时间进行梳理,最大限度节省顾客们的宝贵时间。
“刚才杨妹子建议我到药店买一款药用洗发水,价格不贵效果好,我准备去试试。”对着镜子抚了抚修剪后的鬓角,顾客吴师傅说。客人有需求,杨凤就常常推荐实惠好用的洗发用品,自己从来不经手售卖。她认为推荐好的产品是自己用理发知识方便顾客、拉近彼此的方法,而不应该成为捆绑售卖的推销手段。
顾客们在小小的店铺中来往穿梭,他们中既有步行前来的,也有从城关、红印山坐车来的,都是多年的老顾客,信赖的就是杨凤的手艺。
义剪 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快乐
“老板,今天你不开门,我这头发可有意见啦。”看着紧闭的门和“外出有事”的告知牌,老主顾在微信群里打趣杨凤。而此时的杨凤,正在社区的空地上处理着一些行动不便老人的“头等大事”。
提起志愿服务,杨凤的思绪回到年少时那段跟着姑姑学手艺的日子。“好好学,将来才能靠着手艺养活自己,服务他人”。姑姑那深藏在严厉里无私的大爱,不仅激励着杨凤在手艺上精益求精,更是将回报社会的种子传递到了她的手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客人向她聊起徐碧街道北门社区招募义剪志愿者,杨凤按照指引找到有关工作人员,商量志愿服务的具体安排。此后,杨凤每周都会往返于店铺与服务点之间,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
疫情期间,许多商家都关门闭户,而杨凤和爱人戴起口罩,坚持着义剪善举,将志愿服务当作自己和家人的假期放松,更将这些老人们视为亲人。
“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经历感动。”杨凤的爱人王明发回忆,在一次剪发过程中,一位老人旧病复发,情况危急。杨凤立即将老人送至医院,还替老人交了费用,由于送医抢救及时,老人转危为安。看着老人一家不停地道谢,杨凤和爱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更坚定了志愿服务的决心。
在社区老人们的眼里,身穿红马甲的小杨笑容可掬,并且手上功夫利索,令人喜欢。而早已记不清服务了多少老人的杨凤,还在每周坚持不断地享受着自己志愿服务的“回报酬劳”——就是洋溢在大爷大妈们脸上的灿烂笑容。(三元区委文明办 三元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