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来,黄水杈坚持守护这座无名烈士墓。戴舒静 摄
黄水杈说,他将一直守护这座烈士墓,直到自己完全干不动为止。戴舒静 摄
一名76岁的农村老人,义务守护村里一座无名烈士墓,一守就是61年。他打算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还要把“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让后代继续守护下去。本期《翔安二十年,好人在身边》人物回访系列报道,记者带您走近“福建好人”黄水杈,听他讲述守墓的故事和翔安农村的巨变。
每天自发前往 义务为无名烈士墓扫墓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厦门最东北部的山村——翔安新圩古宅村,找到了曾登上2022年福建好人榜(诚实守信)的民间义务守墓人黄水杈。这几天,受台风“小犬”影响,大风吹落了很多树叶,也吹倒了扫墓人们送来的花篮。黄水杈便找来一根竹扫把,将无名烈士墓前的水泥地扫得干干净净。
“我每天都会来这里看看,有时一天会来好几趟。”在76岁的黄水杈看来,守护好眼前的这座烈士墓,就是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记者了解到,烈士墓共有两个坟冢,一个是1949年9月18日牺牲的一位山东籍无名解放军战士的坟墓,另一个是前几年从古宅水库被迁移至此的无名战士的坟墓。
据烈士墓旁的碑文写道,当天,该战士所在的团从古宅山顶顺着十八弯道下山,向寮野竹坝一路奔去,准备解放同安县城。道路两旁挤满了热情迎送解放军的古宅村民。突然,一匹驮着迫击炮的战马脚下一滑,连马带炮和那位牵缰绳的山东籍年轻战士一起从半山腰滚到坡底,战士脑内出血,生命垂危。部队因急于打仗,拜托黄查某等村民照顾。遗憾的是,该战士还是去世了,最后被村民们安葬在此。
碑文上记载的故事很早就在古宅村流传,黄水杈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深受感动。他说,那时每逢清明等重要节日,村民黄查某等人都按照当地习俗去打扫烈士墓,祭奠英灵。同村长辈的义举,黄水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守墓61年 未来要将“接力棒”交给孙子
而最终促使黄水杈接过前人接力棒的,是在自己上学后。黄水杈告诉记者,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曾组织全体师生去为这名烈士扫墓。听老师再次讲述这名烈士为了革命事业不幸牺牲的故事,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对这位无名烈士充满了敬意。
后来有一次路过烈士墓,看到墓前杂草丛生,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回家拿来锄头和扫把,将烈士墓前的杂草清扫干净。这一扫就扫成了习惯,至今已坚持61年。
“每次扫完后,我心里就感觉非常踏实。”黄水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烈士就是挖井人,是他们用生命换取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理应为他们做点事情。
黄水杈的坚守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18年,这座原本简陋的土坟被修缮一新,并立了烈士纪念碑,每到一些重要时节,相关部门都会组织来此扫墓,这让黄水杈觉得自己的坚持更有意义。
黄水杈告诉记者,他打算一直守护这座烈士墓,直到自己完全干不动为止,之后,他会把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交由自己的孙子负责。虽然他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需要为生活而奔波,无法像他那样每天前去守护,但他要求孙子必须隔三岔五到墓前看看,清扫落叶和杂草。
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感慨家乡越来越美
黄水杈如今与老伴共同生活在老房子里,每个月两人有700多元的养老金,大米则由二儿子提供。在他看来,这些钱已经足够他和老伴在村里生活,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以前天还没亮,我就得起来捡猪粪捡狗屎,日子过得很贫困。而如今,我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政府每个月还给我们老人家发养老金,我真的心满意足。”黄水杈感慨地说,虽然他很少出远门,但是他从村里的变化,就能看到翔安建区二十年取得的巨大变化。
他说,以前古宅村是厦门最贫困偏远的山村之一,而如今政府投了很多资金,将村里改造得非常漂亮,村里通了水泥路,很多破旧古厝也得到修缮,而且还新增了很多休闲配套设施,房前屋后干干净净,“现在我们村越来越美,每天我都会绕着村子走几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就当锻炼身体吧。”
他说,各级政府十分关心他们老人,不仅帮他们办了老人卡,让他们可以免费乘坐公交出行,还帮他们办了旅游年卡,鼓励他们走出去,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在有生之年做好一名民间义务守墓人的决心和信心。(厦门晚报记者 戴舒静 通讯员 童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