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深学“千万工程” 走好平潭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http://wmf.fjsen.com  2023-09-07 10:30:00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中国未来乡村是什么样的?浙江,凭借“千万工程”,为全国各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提供了示范和样本。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潭正以城乡一体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田园风光、城市生活”,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家园,开启了“千万工程”新的探索和实践。

因地制宜

造就村庄各美其美

金井片区青观顶村地处平潭南端,坐落于将军山景区脚下,一座座石厝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四通八达,凉亭、微型景观台掩映在绿树丛中……生活于此,犹如置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外桃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是关键。“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证明,人居环境整治是造就村庄各美其美的第一步。见贤思齐,下好这个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平潭早有基础。近年来,平潭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域旅游品质提升行动等,让昔日“脏乱差”变成今朝“洁净美”。这样的例子,在平潭比比皆是,青观顶村的蝶变只是其中之一。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现在的村子更美了。”眼见着村子一天比一天好,57岁的青观顶村村民郭祖梅对未来乡村发展充满了期盼。“希望村子能够引进更多项目,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村子富起来。”

聚焦群众期待,如何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让“秀美乡村”变成“致富热土”?“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当前,青观顶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以打造“岚起山海”高端度假村为抓手,正探索出一条“景村一体化产业前置运营”的发展之路。

“岚起山海”度假村是以将军山景区为核心体验区,青观顶村等多个景区的周边村庄为度假载体,全域整合串联周边山、海、林、石、厝、村落等可利用资源要素,以景村一体产业化联动运营开发,撬动聚合文化夜游、休闲度假、文创乡创、闽地风味美食、高端度假酒店、青年社交等多元商业业态和新场景消费的品质度假产业链,以产业融合带动区域村落自我赋能发展,生长为可持续运营变现的“平潭国际旅游岛微度假产业微缩样板间”。

“我们将采取‘政企联合、村庄共营’的市场化合作模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深入梳理能应用乡村的文旅资源、分析适合在地的文旅产品,力争在明年‘五一’前打造出首个样板村。”“岚起山海图@中国平潭”运营总出品人柳雨佳表示,项目将全面盘活闲置石厝、土地等可利用资源,以产业化带动平潭村落长效发展,争做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平潭示范。同时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景村一体经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青观顶村驻村第一书记詹伟鹏说,“岚起山海”度假村的打造,为青观顶村带来了新机遇。今后将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瞄准文渔旅产业融合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新探索。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放眼平潭广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红红火火,土特产熠熠生辉,走出一条“美丽生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对标“千万工程”,为避免“千村一面”,金井片区管理局通过摸清各村家底,因地制宜打造了平潭·龙海阅读小镇、先建村油菜花基地、闽台澳美农业融合示范基地……实现“一村一品”、各美其美的发展格局。

金井片区管理局农业农村处处长吴滨表示,下一步将立足各村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各村资源,科学规划、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融合发展

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离不开城乡的融合发展。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平潭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要变靓,污水先变样。近年来,实验区深入实施城乡污水一体化,以建设三十六脚湖保护区生活污水源头深度截污和末端生态净化工程为抓手,不断擦亮三十六脚湖保护区的生态底色,周边村庄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态美”的蜕变。

走进三十六脚湖保护区,风光旖旎的湖景尽收眼底,不时有鹭鸟疾速飞掠。随着污水综合治理的推进,三十六脚湖保护区及周边村庄焕发新颜,一幅风光宜人、生态宜居的田园画卷铺展开来。

在金井片区湖西村,污水管网线路规划有序,污水管道也在陆续铺设。“以前我们产生的生活污水只能直接排到门前的沟渠,现在管道铺到家门口,门前的环境一下子干净了许多。”湖西村村民施云钦说。

三十六脚湖保护区生活污水源头深度截污和末端生态净化工程主要涉及周边的湖西村、山利村及湖南村等8个行政村,将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纳管收集,通过污水提升泵输送至市政污水管网,最后运输至金井湾污水处理厂与坛南湾再生水厂统一处理。

“目前山利村和大厝基村已完成主管网建设,正推进各入户支管施工,剩下的湖南村、红湖村等也正全力推进施工,预计10月将完成建设。”该工程负责人林沛霖说,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污水治理能力,改善湖区周边生态环境,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城乡相互补给、双向奔赴,藩篱被加速打破。2016年以来,平潭先后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一期、二期等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污水管网约800公里、泵站130座、污水处理站53座、三格化粪池约2.7万个,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形成有效补充,已建成或拟建设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可实现182个行政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

实施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是平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中旬,“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来自大樟溪的原水汇入平潭三十六脚湖,为各村送去清流。就在此前,北厝村城乡供水一体化自来水管道完成调试,村内上千户村民用上了市政自来水。

小水源,大民生。“当前,平潭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接下来将有更多的乡村通上自来水,今年可基本实现主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福建水投集团平潭水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翁海洪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学思践悟“千万工程”蕴含的为民情怀,持续发力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站在高起点上,重塑城乡关系,畅通城乡循环,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平潭书写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岚台携手

探索特色农业新模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如何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对台区位优势,探索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平潭作出先行探索。

作为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平潭与台湾有着相近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成为台农台企创新创业的热土。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实验区引进台资农企35家,创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项目23个,大力推广应用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等,丰富平潭农业种植品种,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当前,苏平片区友谊村的台湾黄金百香果正值采收期。种植基地里饱满的果子挂满了枝头,随手掰开一颗,金黄的果粒伴着香甜的果香,令人垂涎不已。工人穿梭田间进行采收,一箱又一箱的百香果被运出来进行包装。

“我在平潭工作这些年试种了很多台湾品种的水果,‘钦蜜9号’黄金百香果是最成功的。40亩的百香果,亩产量超过6000斤,采收期可以持续到12月。”台胞苏文桢说。

百香果从种植到成熟期间需要进行施肥、除草、修剪枝叶等工序,并且采收持续时间较长,对人工的需求量大,这让许多友谊村村民得以长期在此打工挣“薪金”。

“我们一共8个人,一天能采摘2000斤百香果。我年纪大了,能在家门口工作,最好不过了。”友谊村村民陈益糖说。

与大多数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样,友谊村也曾遇到劳动人口外流、土地撂荒等情况。“村里的青壮年基本在外地工作,很多耕地就撂荒了,留在家的村民年纪大了,很难获得劳动收入。”友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诚光说,村两委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引进台资农企,种植特色百香果,把耕地利用起来,也给村民带来土地租金收益和就业机会。

澳尾村的台湾红心火龙果、大厝基村的台湾金钻凤梨和西瓜凤梨……得益于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项目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品种水果“落户”平潭,优化了本土的农业种植结构。

今年,实验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今年上半年,引进台资农业企业10家、台湾农业技术3项,落地闽台农业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达2000万元。

“台湾的休闲农业、精致农业比较先进,值得学习借鉴。”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负责人蔡宗信介绍,今年闽台农业项目主要是往一二三产融合方向发展,引导企业将一产种植和二产冷链加工、三产休闲采摘及品牌营销融合起来,做到全产业链发展。

初秋时节,行走于岚岛大地,一个个秀美乡村如散落的珍珠熠熠生辉,一个个农业产业基地里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张张质朴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美丽乡村”的万千气象,铺展开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平潭时报记者王婷 林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