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建设文明新高地的福建答卷
牢记习近平同志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嘱托
奋力书写建设文明新高地的福建答卷
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曾11次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发祥地三明市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引领福建省和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同志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嘱托,全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三明市负有盛名”
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明在全国率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其科学方法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推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此高度肯定:“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三明市负有盛名。”
探寻文明之因:独特的城市发展背景。现代化建设,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三明市是1958年创建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建市以来,三明市委坚持把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战略谋划、常抓不懈,这为三明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绽放文明之美:首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1年,中央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三明市委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号召的深远意义,率先发动全市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和美化环境活动。1982年,启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目标,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同时,有计划地推进交通、住房、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福建省和中央领导的肯定。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由此掀起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新的热潮。
善用文明之源:活化优秀文化资源。三明集新兴工业城、闽学发源地、客家祖源地、革命老区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移民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革命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孕育了三明人民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三明积极将当地优秀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身边好人”“志愿服务”“满意在三明”“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创新性举措带动了全国各地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巩固文明之本:改变农村文明面貌。三明在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将农村作为重点,建立由各县(市、区)抓乡村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1989年,将乐县常口村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创十星评十户”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习近平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明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并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文明县城”“文明村”和“双文明户”,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高高举起精神文明建设这面旗帜”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肯定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强调要“高高举起精神文明建设这面旗帜”,“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增创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牢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嘱托,以高举精神文明建设旗帜为目标,总结好、传承好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成功经验。
坚持战略思维,强化党的领导。三明历届市委从战略高度,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在突出的位置予以谋划和推进,一任连着一任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为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战略高度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工作指导和考评督导,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高质量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强化人民立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的事业,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发动群众参与、增进人民福祉进行。改革开放初,三明坚持辩证思维,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结合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脏、乱、差”问题入手,抓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为日后形成“三明经验”奠定了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辩证思维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文明创建的过程变成惠民利民的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限于精神文化领域,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以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明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有力促进了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城市带动乡村,激活了乡村优秀文化基因,推动闽学文化、客家文化、革命文化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激扬精神文明建设新活力。
坚持创新思维,强化先行先试。基于实践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全国学三明,三明怎么办?三明秉承创新思维,不断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例如,1986年,为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三明率先构建“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科学文化联教,共同提高素质;社会治安联防,共创安全环境;公益事业联办,共建服务设施;环境建设联建,共建优美环境;经济工作联抓,共图区域繁荣”的“六联六建”区域性精神文明共建机制。习近平同志予以了高度肯定:“‘六联六建’经验在全国有推广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巩固、发展、创新和提高。”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活,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方式、体制机制,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走在前列。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水平”
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三明调研时,针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优势,强调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水平”,对三明和福建精神文明建设寄予了厚望、提出了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地位上进行强调和部署。新征程上,要牢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嘱托,科学运用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以科学理论引领文明,把牢文明建设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激励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奋进新征程。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深挖理论实践富矿,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宣传,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转化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丰润道德滋养文明,激发精神文明建设之“力”。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要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壮大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福建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优秀文化提升文明,巩固精神文明建设之“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福建文化资源丰富,侯官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各具特色、交融互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独特优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用时代精神、现代技术推动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培育时代文明新风提供文化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创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激励人民。
以创新传播弘扬文明,彰显精神文明建设之“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对传播弘扬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结合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把福建建成精神文明的高地、幸福美好的家园。
(欧阳秀敏 潘玉腾作者分别为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项课题“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