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已经过去五年,近日,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当地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实施垃圾分类在城市文明发展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进程,是体现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效果不佳,很多社区在被定为试点小区一段时间后,垃圾分类就很难再坚持下去。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市民素质、制度建设、配套场地设施、城市发展水平等都有着较高要求,不可一蹴而就。如部分城市垃圾分类停留在摆放分类垃圾桶的层面,路边分类垃圾桶、小区分类垃圾站形同虚设,居民大多数只拎着1袋垃圾投放;垃圾运输车一次性将所有类别垃圾混合装车收走,先分后混现象多有发生,更被居民诟病,不愿配合进行垃圾分类。
其实,各大城市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反复性的问题。就拿上海来说,上海在1995年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探索,经过二十四年的努力,到了2019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推动实现了居民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类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的只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几经修改调整为现在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进行资源回收利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循序渐进,制定管理部门更容易操作和让市民更容易接受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对部分落后地区来说,实施分类就是一项突破和贡献。例如,单是做好垃圾的干湿分类,就能大幅减少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再如,参照旧衣物回收箱的方式,设立便捷的可回收物回收箱,根据重量计费,以物换钱,有效拉动居民分类积极性、培养居民分类习惯、提升资源利用率。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虽然任务艰巨,但却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多方协作,实实在在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