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特色小吃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而早点更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出席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陈新等10名委员联名提案,呼吁保护和挽救“四大金刚”等濒临消失的传统上海早点。(1月13日《新民晚报》)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理单元,各异的历史积淀,丰富的食物资源,承载了各地老一辈人的本埠记忆,蔚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地方小吃文化图景。比如,上海的麻球、糖糕、包脚布、酒酿饼、油墩子和葱油饼,泉州的蚵仔煎、五香卷、润饼和牛肉羹,便是这些地方特色小吃的典型代表,这些美食让海外游子魂牵梦萦,引外地游客千里而来。
从地方历史文中走来的各式各样的地方小吃,令人食趣大发,心向往之。然而,并非每个城市都传留了那浓郁地方个性的小吃,并非每位游客都能心满意足地享受到异地美食。随着时代演进,地方特色小吃变得越来越少见难见。这里边,造成因素至少有,或因制作方法技艺后继无人而逐渐失传,或因外来饮食文化冲击而致市场衰微。也有因为小吃加工过程中的随意篡改传统、只讲究快捷化和机械化,甚至以次充好等,失去正宗味道而顾客渐稀。
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正在成为稀缺食物资源,甚至濒临消失,并非一城一地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上海的情况来看,这些小吃,多在远离市区的旅游景点才能寻觅到踪影。而市区味道好一点的摊点,很快就会成为网红景点,打卡者众。这表明,其仍然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和不变的文化价值。本质上,特色小吃属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市场的调节力量,单靠小吃制作和经营者的自我作为,远远不够。地方政府有必要以保护地方饮食文化遗产、承扬地方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全面梳理清楚地方小吃的现状与问题,统筹规划,加以保护和开发。如此,既能打造和擦亮城市美食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展示城市个性形象。
保护和挽救这些濒临消失的地方小吃,需要做的有很多。其一,心中有“数”。各地要摸清小吃底数,确定地方小吃名录,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本地非遗保护范畴。其二,传承有“人”。举办地方小吃制作技艺大赛,选拔并扶持“濒危”小吃的制作师傅,有条件的可作为非遗传承人或者为其设立工作室,使特色小吃代有传人。其三,从业有“地”。在居民区、旅游景区、重要商圈,增开地方特色小吃店,增加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的餐饮流动车,让特色小吃深扎热气腾腾的烟火日常。
地方特色小吃,还是打造文化旅游差异化、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内核,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切入点。当下往往可以看到,在“山水游”“ 风俗游”等旅游形式之外,还有“美食游”。要突出地方小吃特色,光大地方美食,把其纳入旅游经济来促进传承发展。同时,要把地方特色小吃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尽善尽美,使游客们“不需要看攻略也能轻松找到最地道的小吃”,让地方特色小吃这张“名片”,为游客留下美好的城市印象。(泉州文明网 王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