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三明
三明泰宁:梅林文化传播党的“好声音”
http://wmf.fjsen.com 2022-12-21 17:23: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东南网12月21日讯(通讯员 陈启芳 熊明欢 文/图)开场锣鼓敲起来!阵阵高亢的锣鼓声在三明泰宁县大龙乡角溪村响起。“看演出啰!”村民闻声而动,聚集到了村部小广场。

角溪村是泰宁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坐车从城区出发需要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当天,“梅林文化薪火传”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到角溪村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宣讲巡回演出。

山路八十八弯,进村公路又陡又窄,满载队员的中巴车路上停了几次,不少队员晕车,吐得稀里哗啦。一进村,原本在车上打蔫的队员们立刻来了精神。他们熟练又麻利地卸车、拉音响、布舞台、换服装。很快,演出正式开始。

大山深处,传来党的二十大“好声音”

“二十大精神掀浪潮,学习贯彻热情高。我们踏上新征程,党的精神要紧跟……”配合着鼓点,铿锵响亮的诗朗诵在村庄上空飘扬。演出的节目很多样,诗朗诵《党的二十大精神指航程》、梅林戏《三星共贺太平年》、快板群《党爱人民,人民爱党》、方言小品《家和万事兴》、歌伴舞《唱支山歌给党听》......通过种种表演形式,将党的二十大“好声音”传到百姓心中。

台下,30余位村民看得入神,沉浸在浓浓的乡土艺术氛围中,脸上不时露出笑容,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美猴王”牵头 他把一生奉献给非遗文化

志愿服务队有队员33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导游、排工,有菜农、农民工,有村干部、个体户,还有护士、文员等。

牵头成立服务队的,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秀珍。他今年76岁,与泰宁梅林戏结缘六十余载。梅林戏起源于清朝乾嘉年间,两百多年来薪火不断,代代相传,深受群众喜爱。1960年,14岁的黎秀珍进入梅林戏剧团,每天凌晨4点起床练功,双手双脚曾都练到骨折,凭着这股拼劲成为剧团重点培养对象。

后来,黎秀珍师从京剧名演员小二王桂卿学猴戏,把美猴王演得活灵活现,成为剧团的台柱子。1983年,黎秀珍接手梅林戏剧团,他尝试改革,“美猴王”化身导演,将戏曲与歌舞相结合,主动外出巡回演出,改变了剧团岌岌可危难以生存的状况。1992年,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携原创剧目《贬官记》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斩获“优秀剧目奖”等多项荣誉。

2006年5月,泰宁梅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黎秀珍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传承人。

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黎秀珍把一生都献给了梅林戏,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从事梅林戏的传承推广工作。一有机会,他就与志同道合的梅林爱好者组成志愿队,义务送戏下乡、在城区向游客展示梅林戏、梅林文化进校园......“我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就是想把梅林戏传承好、弘扬好。”他说。

2019年12月,泰宁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借此契机,黎秀珍牵头正式成立了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开始实施“梅林文化薪火传”志愿服务项目。

老中青队员 因爱好汇聚因爱心凝聚

这支队伍混合了老中青三代人,最年长的两位队员已82岁高龄,最年轻的是两位90后导游。年龄悬殊,但大家相处融融,宛如家人般亲密友爱。

为什么加入服务队?

大家回答异口同声:爱好。

虽已八旬,但黄文松精神矍铄、行动敏捷,声如洪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曾经在梅林剧团工作过几年,后虽转了行,但心里已经播下文艺的火种。2015年起,他就跟着黎秀珍四处义务演出,如今在服务队,他主要职责是后台乐手,拉二胡敲锣鼓,有时前台人不够,他也经常上台替补。

老志愿队员黄文松(左一)已82高龄,服务群众传承文化的信念让他坚持并乐此不疲。

同样八旬的涂声福可以说是泰宁知名的“文艺青年”。这位老爷子吹、拉、弹、唱样样行,精通泰宁梅林戏、茅担舞、上青古乐等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不仅是市级非遗项目泰宁茶东坑鱼子灯代表性传承人,还曾荣获“最美非遗守望者”称号。

开场锣鼓敲起来!涂声福(左一)与黄文松(右二)已82高龄,其他几位也已古稀之年,但共同的信念让他们坚持并乐此不疲。

上青乡三南村干部邓建平、原农机厂退休厂长陈祖仑、“山歌奶奶”饶桂英......不管年龄多大,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骨子里都流淌着对梅林戏、对泰宁民俗文化的热爱,并因这份爱好汇集到了一起。

对于这支服务队,黄文松的评价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演出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酬劳,但平时的排练辛苦并严格。“仅最近一个多月来,为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到山乡,队员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剧场排练,以便于随时出发的演出。”黄文松说。虽然已演出过多场,但队员们依然一丝不苟,对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都反复揣摩、精心推敲,“经常排练到十点钟。如果增加了新节目,我还要将导演手写的曲稿校正、抄写、复印,有时要忙到凌晨两三点。”

辛苦付出,为了什么?

“看到老百姓的笑脸,那就是最好的奖励。”黎秀珍感慨。

在乡村尤其偏远的村庄,留守老人多,生活单调消息闭塞,每逢有演出都开心得像个孩子。他清晰地记得,不久前服务队去上青乡川里村演出,三位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拉着队员的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说几十年没看过梅林戏,从节目里感受到了党对老人的关怀。

李应香与王芳是两位90后导游。参加志愿队之初,她们藏有“私心”,听说队员都擅长梅林戏、山歌等,想“偷师”,方便自己工作时给游客讲解展示。但融入队伍后,看到长辈队员们刻苦排练,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演出,每每还利用演出间隙,慰问村里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为他们劈柴扫地挑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两位姑娘被队员的无私爱心感动,被群众的感激笑容震撼,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文明实践中 古老文化发扬并创新

服务队成立三年来,一方面开展各类教学、讲座、培训活动,一方面巡回各村庄演出,去年演出68场,今年目前为止已演出近50场,接受服务对象除城区居民、学生、游客之外,大多是农村群众。

面对他们,怎样让演出更“接地气”,在弘扬梅林文化的同时,传播党的“好声音”,讴歌新时代,说唱新生活?服务队深入乡村农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采取“文艺+宣传”的方式,自创、自编、自导、自演了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这些节目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寓教于乐,让广大群众在欢歌笑语中了解政策明确方向,对乡村振兴、移风易俗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边志愿服务,一边文化传承。在志愿服务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同时,古老的梅林戏不断发扬并创新,拓宽了传承发展的路子。队员们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一大批新的梅林戏优秀剧目。据福建省道德模范、泰宁县池潭村民兵营长张汉隆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创作编排情景剧《八天七夜》,上演后引起强烈反响;以英雄小红军李火兴为原型,创作编排梅林戏《我要当红军》,巡回演出中深受群众喜爱;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创作演出的梅林小戏《泰宁是个好地方》,激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让服务走进群众心中,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梅林文化薪火传”轻骑兵志愿服务队,被泰宁农村百姓称赞为“不落幕的群众大舞台”,用奉献浸润民心。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