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厦门
全国文明校园厦门市大同小学:带上“公益护照” 小小少年志在四方
http://wmf.fjsen.com 2022-11-25 16:46:17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image.png

大同小学为每位学生发 “小志的公益护照”,培养孩子志愿服务的习惯。图/大同小学 提供

image.png

志愿服务校园岗位——书籍管理员。图/大同小学 提供

image.png

大同小学的志愿服务岗位遍布校园。图为“课堂练习快递员”在服务同学。图/大同小学 提供

厦门市大同小学有2600多名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志”。这所拥有116年历史的小学,给全体学生发放“小志的公益护照”,培养孩子志愿服务的习惯。

大同小学校长庄莉认为,教育不只是在书本。如果孩子能从小养成志愿服务的习惯,哪怕是蹲下捡纸的一个简单动作,日后走出学校、走上社会,看到地上的一张纸,很有可能蹲下捡起它。

大同小学相信,“小志”会成长为“大志”——志愿服务的小事累积起来,孩子会成长为用自己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人”,因为他们从小就明白,帮助他人获得的喜悦和金钱带来的喜悦完全不同。

“小志”的任务

在公益护照上累积100课时

从2019年秋季开始,大同小学的每位学生入学后会得到一本红色的小册子—— “小志的公益护照”,借由这本“护照”,有滋有味的公益“全球通”就开启了。

但是,学校不仅仅是发一本“护照”就完事了。大同小学副校长黄靓芳说,我们会为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导览图。

从志愿服务导览图看,大同小学“小志”的志愿服务涵盖校内和校外。当然,校内是重头戏——学生在小学六年期间,要完成100课时的志愿服务,并在“护照”上记录下来,让每一次志愿服务都留下印记。

大同小学德育处主任许盈盈说,校内的志愿服务会有明确的任务。老师会告诉一年级学生,有什么志愿服务岗位是可以申请的,如收作业、关门、关灯。当然,还有一些任务是“突发”的,如在楼道上捡拾垃圾。

每位“小志”可以通过“护照”累积志愿服务课时,有机会被授予星级志愿者的勋章,还有机会当选学校年度十大“星级志愿者”。

“小志”的日常

志愿服务从校内做到校外

校内的志愿服务都是孩子们的身边事。大同小学二年2班的陈昱希是班里热心又称职的“课堂练习快递员”,每天认真帮同学们收发课堂练习册,一份也不曾落下。类似的志愿服务岗位有很多,譬如“黑板美容师”,是帮老师擦黑板;还有图书馆的书籍管理员,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整理书籍。

有的孩子走向志愿服务的更广阔天地。陈奕韬是大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从“一粒米”找到志愿服务方向。在大同小学“敬惜一粒米”项目式学习活动中,他了解到当下严峻的粮食现状,于是在校内校外当起“光盘行动”的宣传员。陈奕韬和项目式学习小组的同学还一起走进翔安新圩镇的田间,实地学习土豆种植知识,体验土豆种植的艰辛过程,参与蔬菜分拣和包装。这个实践活动让他们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更懂得“珍惜粮食,敬惜一粒米”的意义。陈奕韬是学校“星级志愿者”之一,校方给他的颁奖词——他用行动诠释“为他人服务”贵在坚持。陈奕韬还获得“厦门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大同小学的志愿服务活动还通过孩子影响父母,甚至影响素不相识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征集利用周末到社区志愿服务的同行者。

黄靓芳说,在节假日,你可以在街头巷尾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小志”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在路口进行文明督导、在公园宣传低碳出行、和环卫工人一起捡拾垃圾、把爱心物资送到山区、把压岁钱捐给红十字会……他们无惧寒暑,不分四季。

大同小学四年2班的申一诺从7岁起便和妈妈一起做公益。从白鹭洲捡拾地上的垃圾,到中山路参加爱心义卖,再到南靖县为困难户送米送油……她因此获得校级年度Top10“星级志愿者”。

“小志”的志向

志愿服务成为习惯伴随一生

“小志的公益护照”的志愿服务有100课时,有的孩子二年级就有66课时。校方强调,我们不用志愿服务课时来评价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只是表扬愿意志愿服务的孩子,但那些“得分低”的孩子不会受到批评。

庄莉认为,任何事都有积极的人和不那么积极的人,但志愿服务的大环境存在,它就会产生影响。“小志的公益护照”促进每个大同学子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经历“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飞跃性成长,让志愿服务成为孩子的习惯。

大同小学四年1班的王洛弈在不久前达到了100课时,这样的速度创下了校纪录。爱看书的王洛弈最喜欢服务的地方是湖里区后埔公益图书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他说,时长不是目的,从志愿服务中获得喜悦才是最重要的,即使课时满了,他还是会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庄莉说,这或许就是 “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最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不局限在一所学校,它的文明之风会吹向社会,也不仅会伴随孩子六年,还会伴随一生。(厦门文明网 厦门日报记者 佘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