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发布2022年第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公布审核结果,共有9例不文明游客事件纳入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让不遵守规则的游客付出应有的“代价”,发挥黑名单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利于引导人们文明出游。(7月9日《北京青年报》)
旅游为的是放松自己的心情,用双眼欣赏祖国秀丽风景,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用心情去享受旅游听带来的快感……的确,是最纯洁、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一件事。然而,偏偏就有个别游客,以“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为借口,在景区或景点为所欲为、放飞自我,以至于出现了摇晃树木、攀折名贵花木、捕捉伤害动物、在非游泳区域游泳等无视文明底线的人和事。其不文明行为不仅暴露了诚信缺失、道德素质低下,也给其他游客及景区带来负面影响。
“黑名单”制度的初衷,就是通过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惩戒,推动形成文明旅游风尚。如北京市通过打通旅游不文明行为信息采集渠道,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工作机制,以“黑名单”强化对不文明行为通过惩治,让更多人在旅游时有所忌惮,做好自我管束,从而达到弘扬文明旅游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
心中有尺,行事才能有度。其实,以标准化手段,推进文明旅游,是一个长期过程,把旅游不文明行为纳入记录,只是帮助游客提升文明意识的一种措施。最根本还是在于公民基本公德意识和旅游素养培育的长期建设,只有“宽严相济”,让“软性措施”与“硬核措施”更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才能让信用监管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政府层面来讲,要注重从法律、道德和民俗等多层面入手,做到从细节抓起,强化教育,形成对游客不文明行为信息采集、通报、追责机制,引领社会和媒体加大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引导力度。
从景区层面来说,一些游客之所以出现不文明行为,就是抱有与“众”不同的心理,每到一处,仿佛不摸一摸、踩一踩,不留下点痕迹,就白来了一趟。针对少数游客喜好“某某到此一游”“这一口”,景区不妨尝试着开辟专门建筑或专栏等,合理收取费用或免费圆游客一个“乱涂乱画”梦,从而体现景区人文关怀;此外,对一些不文明游客,景区不妨通过让其在景区内捡垃圾、维护秩序等智慧管理手段,激励不文明旅游者自觉加入到文明旅游队伍中来。
从游客角度来说,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只有提高文明素养和公德意识,才能做到文明出游。为此,出门旅游时,要尊重他乡习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要树立“自律”和“他律”思维,自觉讲文明、守规矩,让文明出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时时处处展现自己的文明之美。(泉州文明网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