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分站来稿> 泉州市
泉州积极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以文惠民 改变泉州
http://wmf.fjsen.com 2022-06-15 15:30:33 孙灿芬 蔡紫旻 殷斯麒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婕

文明风6月15日讯 刺桐梦华。刚刚过去的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宋韵旋律响起,梨园戏和民间歌舞剧演员穿梭在馆内蔚为大观的文物瑰宝间沉浸式演出,以一场独特的非遗与世遗的“遇见”,带大家重温宋元泉州的辉煌历史。

去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泉州不仅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也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最年轻的世界遗产。

申遗成功近一年,泉州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持续保护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致力于以文惠民,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讲好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

法治守护 坚定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世遗泉州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涵盖10个县(市、区)和清源山管委会,管控区划近200平方公里,在全国独此一例。要真正形成保护合力,需要各方协作、共同努力。

为了将星罗棋布的世界遗产点长久保护好、利用好,申遗成功后,泉州提出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今年起,泉州第七部地方实体法《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全市上下构建起市级统筹、跨部门跨区域整体联动的保护体系。

从世界遗产推而广之,泉州不断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增强保护修缮与安防能力,精心呵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

进一步细化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今年年初,泉州出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前者围绕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态利用,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提供法治支撑;同时,为永续传承、不断深化泉州世界遗产的非凡意义,每年7月25日被定为“泉州世界遗产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遗产。后者提出了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两步走”目标,即到2025年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创建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泉州系列遗产的管理规划和N项专项规划均在加快推动落实过程中。

精心科学保护修缮,不断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为文物古迹筑起一道道“防护网”。泉州持续推进国保单位“三防”工程,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通过加装监控摄像头、建设微型消防站和监控中心、设置消防重点部位隔离装置等“物防”方式,配合文物巡查人员全天候保护文物安全。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古建筑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府文庙大成殿修缮项目成为全国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四个推介项目之一。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保“三防”工程立项14个、保护修缮工程立项10个,数量居全省设区市首位。

此外,着眼于打通文物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泉州还建成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化管理平台,挂牌成立“文化遗产法治守护基地”。

考古发掘 初步形成泉州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计划

泉州申遗成功,考古功不可没。

在申遗成功前,泉州申遗项目经过调整,从16处增加至22处。新增点包括了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除了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委托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实施水下考古调查,其余四处则均开展了考古发掘,这些新加入的考古遗迹、遗址,支撑泉州作为宋元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价值,让其普遍价值更加丰富和完善。

随着泉州申遗成功,市委提出的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目标中,更加注重考古与历史研究是题中之义。要推进考古工作体系化建设,建好考古和遗产研究基地,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研究阐释、交流展示。

文旅部门和资源规划部门充分联动,严格落实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坚持“靠前保护”理念,加强服务指导,实施大型基本建设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目前,泉州已逐步推行土地出让前考古调查、勘探,坚持“先考古、后出让”。

让历史“告诉”未来,需要扎实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工作“打地基”——

为了加强考古能力建设,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国家文物考古发掘团队资质,目前这一资质为全省地级市唯一。

以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泉州已初步编制形成2021年—2035年泉州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计划,确定了研究依据、目标、对象,分析了研究现状,并指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保障体系。

围绕泉州古城、制度保障、多元社群、生产基地、运输网络和水下考古等重点领域,将加强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专业院校、机构合作,继续推进市舶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接下来,安平桥保护修缮、顺济桥遗址抢险保护工作等方案正在加紧推动中。

让文物“鲜活”起来,需要不断提升文物展陈水平。

通过改造升级建设,“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遗总展示馆以及13个世遗点现场展示馆,中国舟船世界展示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展馆等,与全市各大博物馆共同成为市民游客文化“打卡”热门地点。其中的世遗总展示馆,从全国157个展览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完成苦寨坑遗址、德化窑址、南外宗正司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推动考古遗址公园有实质性进展。

古城核心 在保护传承中共建共享

世遗泉州,古城是核心。22处遗产点中,鲤城区集中了8处世界遗产点,泉州古城整体纳入缓冲区管理。古城还集中着近300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泉州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为契机,抓好重中之重,结合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以“绣花”功夫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古城蝶变复兴。

原真性保护,让古城既有诗意又充满“烟火气”。不久前,象峰巷拆除了存在几十年的电线杆和密集的电线网,在巷口望向东塔的视野一览无遗。花巷修缮提升后,浓郁的闽南背街小巷风情吸引了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每到节假日人流涌动。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泉州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2018年至今,相继启动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边29条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边45条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立足于“微更新”“微改造”模式下的活态保护和综合提升,着力解决内涝、管线老化、供电等老城居住问题,并恢复原有历史风貌,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泉州古城街巷保护提升项目示范全国。

功能性提升,在古城畅享美好品质生活。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西街、中山路等核心街区实行交通管制,市民游客畅游却依旧便捷便利——主干道有公交“小蓝”、背街小巷里有社区巴士“小白”、管制路段有自行车“小黄”,“微循环”交通模式实现各种交通工具无缝接驳,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周到考虑甚至延伸到了公厕——今年年初,金鱼巷老旧公共厕所改造后成为既有美观性又有实用性的“网红公厕”,古色古香的艺术设计外观展示传统建筑之美,精心优化的内部功能更具人性化,被群众称为街巷里的“最美公厕”。

活态性传承,让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发展相得益彰。除了44项国家级文保单位,泉州还有5项世界级“非遗”项目、3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集中在古城。让文化瑰宝“活”在市民和游客身边,泉州科学统筹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水乳交融式展示。端午节假期,全民共享非遗文化的盛宴——在古城街巷,“嗦啰嗹”巡游活动盛大举行,市民游客互动体验火鼎公婆、拍胸舞、悬艾草等优秀传统文化。节假日之外,海丝泉州古城徒步游、南音常态化公益演出、“威远楼之夏”戏剧节、“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等活动贯穿全年,让“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共享”成为社会共识、鲜活场景。活化利用非居民古建筑,台魁巷7—1常态化举办“泉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旧馆驿清源驿成为古琴研学场所等,古建筑以全新姿态“苏醒”,让更多人领略泉州文化古今融合之美。

文旅融合 促“流量”变为“留量”

坚持保护第一,注重合理开发。秉持这样的理念,泉州践行文旅深度融合,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让文化遗产发挥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前,泉州古城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和西街东段,分别入列省级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申遗成功,为泉州文旅发展带来“叠加效应”。

城市IP赋能,“世遗泉州”破圈出道。用好世界遗产IP,泉州策划系列配套活动项目,系统开展世遗城市营销,持续唱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城市文旅品牌——近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携程集团联合打造的泉州星球号“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正式上线,游客不仅可以线上浏览优质内容、观看视频直播,更可以直接找景点、定住宿,完成从种草到下单一站式体验;“非遗进景区”,培育15个以上特色民俗、非遗项目常态进驻A级景区演出;博物馆、非遗进古城,利用已有公益空间植入博物馆展览及非遗展示体验,全方位传承、展示、交流;培育“知行泉州”研学旅游品牌,推广一批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探索成立文创旅游商品推广联盟。此外,按照“一季度一节庆,一节庆一主题”的思路,春季以元宵灯会等传统习俗、夏季以滨海资源、秋季以山地资源、冬季以“海艺节”等文艺展演为主题,以各地轮流申办的方式,叠加各类论坛、主题对话、创意大赛、文旅市集等活动,推动全域有效联动、全年无缝对接、全要素资源配套,创新打造“四季泉州”文旅节庆营销。

“古早味”与“新业态”兼得,游客从“路过”变为“留下”。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在遗产点保护修缮和世界遗产主题系列展示馆建设等基础上,去年,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在中山路,打造多处集交流、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展示馆,游客在古城就可一站式体验和购买文化产品。海丝金凤、润饼皮等一批老字号、老工艺、老手艺纷纷开设多家分店,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加快融合。文创、民宿、咖啡等新业态也不断入驻古城,数据显示,目前6.41平方公里泉州古城范围内经营咖啡产品的门店数量近200家,14家古城民宿正式挂牌,通过核验标准后统一监管营业,规范住宿载体、增强旅游体验。游客在这里既能感受传统文化,也能深刻理解泉州文化的多元包容。

优质环境吸引,文旅项目纷至沓来。去年,全市签约文旅项目41个,总投资382.57亿元,其中35个文旅项目纳入全省文化旅游重点推进项目,进一步增强文旅发展后劲。今年,通过文旅经济产业发展小组平台,已有豪尔赛等知名公司主动接洽项目,力争全年策划生成20个以上优质文旅项目、至少签约落地1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同时,对文化、文旅、文创的更加重视,也正推动变化发生在更为深广的领域——在德化,陶瓷“冰墩墩”“雪容融”与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南安,以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为契机,国际郑成功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举行;在街头巷尾,木偶头、金苍绣等作品走出博物馆、展示柜,为市民游客所喜爱。

从保护到管理到开发,从文化圈到产业圈到生活圈,这一年,世遗改变泉州。(泉州晚报记者 孙灿芬 蔡紫旻 殷斯麒)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