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近日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将重点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的直播和短视频。记者调查发现,网络直播平台上部分主播以低俗、恶俗直播内容博眼球,沦为“流量乞丐”。有的账号被封后,主播重新注册账号,继续进行恶俗直播;有的主播为了躲避封禁,同时使用多个账号。(3月29日《北京青年报》)
何为“流量乞丐”?简言之,就是以低俗、恶俗直播内容赚取流量,获得打赏分成的网络主播。他们缺乏才艺,又不愿认真做内容,只能靠低俗、恶俗的直播内容和无底线的“表演”来吸引眼球,增加热度,索取礼物,获得收益。据调查,“流量乞丐”卖俗扮丑博流量,赢利变现手段多样:有的直播时衣着暴露、动作撩人;有的当众做出嘶吼谩骂、用洗脚水淋头等出格举动;有的为吸引眼球,以身试险在铁轨旁的道砟上跳舞……
对于这种直播乱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危害,社会各界已有了清晰的认知,相关平台也采取了一些治理动作,诸如不断加强审核力度,对主播的违规行为划分等级,并作出相应处罚措施,包括永久封禁主播账号、永久封禁开播、给予警告、断流、封禁开播权限等。然而,由于各直播平台之间的主播信用值不通用,惩戒规则不相通,把握尺度也有差异,一些主播在流量变现的利益刺激下,为逃避审查不断注册新账号,甚至拥有多个直播账号。
这说明,相关直播平台对于“流量乞丐”的治理,未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专家表示,低俗、恶俗直播之所以难以根治,是因为低俗、恶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猎奇、偷窥和发泄的社会功能,而互联网不记名的流量迎合了这一需求。低俗、恶俗直播之所以屡禁不绝,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的驱动,一些直播平台自身审查不严,为了流量利用算法向用户推送低俗、恶俗的视频内容,而主播为了赚取流量,也会选择迎合算法的直播内容博取关注。
因此,治理“流量乞丐”,要切中平台“七寸”。2021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直播平台的主体责任提出了明确规制。一方面,直接平台要切实落实对主播账号分类分级管理,加强人工审核,弥补技术漏洞,履行好把关职责。另一方面,直播平台有必要建立统一惩戒规则和联合惩戒机制,一名主播在某平台出现问题,其他平台对其一并“封杀”。同时,完善投诉举报机制,保证快速、有效、便捷地处理个人和单位投诉和举报,防患于未然、止风于萍末。
治理“流量乞丐”,除了需要各直播平台积极发力,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查处打击力度。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有关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乱象的措施,都抓住了治理要害。同时,强化宣传教育,特别是引导青少年懂得如何分辨低俗恶俗内容、如何抵制和举报这类网络直播,不给“流量乞丐”捧场、打赏、刷礼物,使其失去生存的土壤。(德化文明网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