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2月22日讯 “小区环境变美了,太阳能路灯安装了,臭烘烘乱糟糟的水沟披上‘新外衣’了,停车难问题解决了,住着舒心多了。”70多岁的退休干部老高,在县政府小区住了20多年,说起小区的大变样,总是笑逐颜开:旧楼穿上了“新衣”、道路铺设了沥青、菜园改造成停车位、小区新增了“睦邻会客厅”“邻好”书吧、“邻里”服务台等功能场所,居民可在驿站里休闲、聊天......
如何将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微改造“改”到百姓心坎里?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清流县把“微改造、大提升”竞赛活动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全县多个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实现蜕变。截至目前,渔沧社区累计投资90余万元,启动38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改造,惠及3200余户居民,为城市品质提升补足短板、添足动力。
清流在推进“微改造、大提升”活动中,坚持做到“三问于民”: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政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引导居民参与改造全过程。
注重协商,汇集合力,改造前“问需于民”
“对于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改造工作,我们也没经验,就走群众路线,因地制宜进行,反复征求小区住户意见,根据住户需求,一件一件改,住户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微改造、大提升”工作专班负责人说。县委文明办抽调专业骨干,会同龙津镇、住建、城管、城投等部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让小区住户唱主角。通过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进行实地调研,汇总收集各处状况以及居民对改造内容、改造方式和施工方案的意见建议,采用“一小区一方案”方式精准施策,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仅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还加深了小区居民对改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融合理念,融洽感情,改造中“问政于民”
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以后,“微改造、大提升”工作专班及各相关挂包单位坚持“问政于民”,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各方理念,整合辖区资源,通过召开“居民夜谈会”,“邻好”志愿服务队“夜灯访邻”,小区业委会组织征集“五老”及“小区能人”等多方意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邀请居民“列清单”,将主动权交给居民,怎么改由居民说的算。老防疫站宿舍楼是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居民区,私搭乱建、毁绿种菜、饲养家禽等问题一直存在,县委组织部作为首批挂包单位聚焦“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做实做细改造工作,通过上门走访、结对纾困等形式,与老宿舍楼住户面对面沟通,精确把握住户所想所需,把“微改造”由“政府想干的事”变成“群众想要的事”,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层层把关,创新载体,改造后“问效于民”
在改造过程中能够看到,小区改造容易,但巩固改造成果难。对此,清流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栋党员、小区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入户调研、宣传动员、答疑解惑、组织实施等工作。一是建立日常维护机制。通过引入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或实行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对有物业的小区进行实时网格监督,确保“微改造、大提升”改造成果常态长效。二是建立巡回检查机制。社区工作人员及各挂包单位不定时对改造成果“回头看”,组织小区居民进行交互式互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整。三是建立居民志愿参与机制。社区以居民志愿参与小区改造,让居民参与到小区改造意见征集、工程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中,让小区改造更加贴近民意,居民参与度提高了,改造成效益发凸显。
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微改造、大提升”竞赛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众多、过程繁复的系统工程。在后续工作推进中,工作专班将充分整合各方力量,紧抓居民群众满意这个根本,让群众参与进来,达成共识,实现方案共谋、环境共管、服务共享、效果共评,让更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完成从“脏乱差”到“净齐美”的华丽变身。(清流县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