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一点就过去了”“小孩子太娇气、太矫情”“过了青春期就好了”……《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明显,家长们多将其当成“青春期叛逆”。(工人日报)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开放的,她们在不断地吸收来自各方的信息与知识,盼望着自己长大成人有着精彩的人生;但这个时期的孩子又是封闭的,她们的生活局限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家长、教师对孩子学业成长的期望与孩子自己对多彩世界的渴望造成的矛盾撕裂着孩子的生活空间。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成为牵动全社会的一条敏感神经,成年人往往把小孩子不懂事、哪里有什么烦恼作为口头禅,对孩子的问题淡化甚至忽视,在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是如何的“脆弱”、孩子们是如何的不成熟、孩子们对生命没有畏惧之心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恰恰是因为她们很小,在她们的小小世界里发生的那件事情对她们才更为重要。疫情期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激增、自杀事件频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绝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个部门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构筑一条全社会齐参与的“知心网”,才能切实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
学校要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心理课程,开设好心理咨询、心理热线等心理扶助渠道;全体教师要落实育人职责,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真分析“学生的不正常”原因,借助社会上的专业心理人员力量,开展多形式的心理普查,早发现早介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要在全心全意关注孩子学业水平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家庭里要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亲子关系融洽、多带孩子参加她们喜爱的社会活动与运动、丰富孩子的视野与眼界,让孩子的世界不局限于书本、让孩子不需要在与家长的“斗智斗勇”中偷偷获得外部消息,帮助孩子去伪存真。
社会要重视青少年工作,构筑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尤其是对网络信息的监督与审查,落实“清朗行动”目标,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质的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好外部环境。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多方协作共同织就一张“知心网”,让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知心人”,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厦门文明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