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晋江市委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7月10日讯7月1日,中国共产党99周年诞辰。
晋江新塘街道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文化站暨卡尔美党群中心建设启动仪式在卡尔美大厦举办,文明实践所使用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党工委书记庄东航说,这将推动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整合,促进街道社区与民营企业共建共享,实现党建文化与群众文化、企业文化功能对接。
新塘是晋江新型城镇化的后起之秀,梧林传统古村落被称为“闽南文化后花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寄托着转型升级的“芯”希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充满新期待,为文明实践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成为以文化人的“催化器”和成风化俗的“加油站”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看客”变“主角”
塔山是新塘制高点,原本长满荒草,遍布枯坟,无路可走,人迹罕至,每年只在清明热闹一回,烧金点烛又造成山火隐患,年年都是街道和社区的“痛点”。
后洋社区里有一名六旬老人叫杨式联,生性急公好义又喜爱运动,眼见社区居民缺乏休闲场所,便萌生开路拓荒的“愚公之志”,与荒山展开“一个人的战斗”。一开始,乡亲们并不理解,有的笑他不自量力,有的疑他拓土占地,有的怨他破坏风水,可老杨就是不畏人言,始终抱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一米一米开路,一丛一丛除草。他的行动,渐渐感染了一些乡邻,居民杨式彬等人成了他的“盟军”,蜿蜒的小路越拓越长,加入的居民越来越多。
此时,街道正在各个社区倡导新时代文明实践,杨式联、杨式彬等人的举动引起了社区的注意。“群众有改造环境的积极性,我们要善于引导、放大”,支书杨志谦说,“社区立即组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量塔山的改造问题。大家一致同意建设休闲公园,让居民有个锻炼的去处。”于是,社区雇小工铺路,老人会筹资金扶持,乡亲们也把拆旧房、猪圈腾出的条石抬上山铺成台阶,并主动把200多个坟墓迁入安息堂。
如今,塔山公园一期已经建成。站在山顶观景台,远眺晋江大桥飞架南北,放眼滔滔江水奔腾入海,邻里乡亲的眼界越来越宽阔。“从一个人的战斗,到一群人的参与,再到一个社区的动员,这叫榜样的力量。基层文明实践要善于践行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街道宣委陈欣欣如是说。
榜样的力量无穷,在防疫期间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看到党员、志愿者忙得不可开交,刚毕业不久的杏田社区大学生王松林也穿上红马甲,背起喷雾器,天天到菜市场喷洒消毒水。当市场上的摊贩纷纷为他翘起大拇指时,王松林掩饰不住他那腼腆的微笑,“我爸爸主动认领了菜市场的防疫,大家都在忙,我怎么可以当‘看客’?”
宣讲有“土味”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宣委陈欣欣再度萌生组建“戏台宣讲团”的念头。“这个事情在去年已开始筹备,谁知发生了新冠疫情,只好暂时搁置。”
晋江有“戏窝子”的雅号,每个村落、社区都有各式各样的戏台,俨然成了闽南乡村最接地气的文化符号,“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一部部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充满人家烟火的乡间一代代上演。
所谓“戏台宣讲团”,既指把戏台变讲台,让专业人员、街道领导、社区干部、辖区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和有宣讲能力的社会贤达、能工巧匠都走上讲台,用人人听得懂的大白话,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指以戏台为舞台,发动文艺志愿者将新思想融入小戏小品小剧小节目,赋予基层理论宣讲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之,就是要打通思想理论传播的“最后一百米”,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杨都海祖籍后洋,生长于北京,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的总执笔,也是晋马主题曲《尽力就好》的词作者。去年12月,街道实践所特地请他回来参加新塘“大师讲坛”,讲述为联欢活动撰稿的创作过程与心路历程,为他颁发讲坛聘书。乡贤充满家国情怀的叙述,如同二月里的春风,拨动着乡亲们的心弦,爱国爱乡的情愫就在这真切的故事中,像春草一样萌芽。
不止杨都海,参与梧林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青普公司董事长杨雪山、目的地拓展筹开中心总监宫琳娜,也都先后成为新塘“大师讲坛”的讲师,专业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和通俗的语言、发人深省的事例,都使党员干部和父老乡亲、街坊邻里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他们纷纷反映,对中国文化、闽南文化的自信更强了。
无论“大师”的演讲还是凡人的叙述,不管党的创新理论还是乡土好人故事,都从这戏台上、讲坛里,化为新时代的雨露,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与此同时,街道实践所还将基层理论传播与群众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插花、拔河、歌咏活动和实用技能培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在实践所的带动下,上郭社区篮球队队员柯建兴自告奋勇,把身边的爱好者拢在一起,建立篮球志愿服务队,义务为辖区儿童开展假期公益训练营;卡尔美公司冠名赞助文明实践男篮赛,激活基层体育氛围,丰富了新塘群众的业余生活。
城镇留乡愁
在晋江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塘可谓后起之秀,近年来明显加速。如何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是街道文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梧林村中饱经风霜的番仔楼,梧垵溪边紫色绽放的马鞭草,朝东楼里闯荡南洋的辛酸事,德卫宅地盘根错节的大榕树,都是乡愁,都得留住。
不久前,南塘社区“送王船”入选泉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着实让作为保护单位之一的社区老人会兴奋了一把。“送王船” 也叫“跺船”,寄托着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已经传承了600多年,在城镇化进程中渐渐被人淡忘。新塘街道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明实践的一项实事,积极引导社区兴办村史馆、举办文化节,将之融入乡土展览和文体活动,大力支持老人会申遗,为传统民俗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在南塘村史馆,姓氏渊源、历史沿革、历代名人、民俗活动应有尽有,可谓“一馆知南塘”。支书柯连增说,“村史馆让居民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一种文明实践。”
乡田同井,邻里守望,在闽南乡村往往体现为红白喜事互助,这也是一种乡愁。怎样让传统习俗与当代文化适应、与现代价值相容,做到保良俗、破陋俗、改旧俗、立新俗,也是文明实践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杏板社区协同老人会,把1200平方米的会所二楼改成“家宴中心”和“共享厨房”,家里办喜事只要象征性地缴纳一点费用,就可使用这个场地,前提是不能大操大办。这样,就既解
决了搭棚办桌带来的卫生和秩序问题,又提供了喜宴便利、倡导了文明新风。
走在南塘社区的东区大道和学区路,一幅幅彩绘壁画光彩夺目,莫炫嫁妆、尊老爱幼、婆媳和睦、讲究卫生的家风家训,耕地犁田、插秧播种、打谷丰收的农耕场景,以及驿道昇平古街的前世今生和已经失传的古老手艺,都在画面中栩栩如生,既是南塘人的乡愁,也是崇德向善的教化。
为创作这50多幅壁画,农民画家龚喜庆整整耗费了4个月时光。他说,“壁画的内容源于生活,源于我生长的这片土地,源于对社区发展的展望。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存,让大家领会乡愁、记住乡愁。”(来源:晋江市委文明办 晋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