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要签3年4个月的合同
金鳯祥珠宝金行里有个小作坊,作坊里摆放着各种早期用于金银首饰加工的工具。林银椿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了椅子上,脚踩着“皮老虎”,他手拿着工具,吹着古“火枪”,正演示传统金银首饰加工技艺。虽然年岁已高,但做起这事儿来他一点儿也不马虎。
传统的金银首饰加工技艺一般都不外传,十二三岁时,林银椿便和自己的其他兄弟跟着父亲林谦忠学艺。即便是家传的技艺,作为学徒的他们当时也是要签订合同的,合同的约期是3年4个月,之后才能勉强出师。
打造首饰要经千锤百炼。林迎椿老人说,那时候为了学习打手镯,常常会不小心打到自己的手,一肿便是好几天;有时在高温加工饰品时,手稍微一抖将熔好的金银原料撒落出来,他心里一紧张,什么都来不及想,下意识就用手去拿,手也就常常被烫伤。
传统的金银首饰加工技艺最大的特色就是纯手工,林迎椿老人介绍,打造一副首饰,首先是把金银材料熔化,之后倒入磨具,等导出了模型,再根据所需方向进行打磨,“手镯或者戒指,打磨的过程又不一样。”他说,如果打戒指,上面的花纹就要打得比较精细,如果是手镯,打完了手镯的模型,然后在上面先画上想要的图案,最后再慢慢进行雕刻。
因为讲究纯手工,传统的金银首饰加工比较耗时,“一副手镯,如果上面还要雕花,那就要连续打造好几天才能完成。”林银椿老人一边说着,又一边敲打着手里的手镯。
一把铜尺衡量店家良知
从清末至今,百年来,这家老店铺靠的不单是独特的手艺,更多是薄利和诚信的经营。
在继承父亲林谦忠的店铺后,林银椿老人一直秉承“穷人也买得起的首饰”的理念,这让店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以致后来,便有了“白领都知老鳯祥,街坊只知金鳯祥”的说法。
店铺里头,那把用于测量金银首饰加工的铜尺是他们诚信经营的最好见证。这把铜尺正是林银椿让自己的儿子手工制作而成,虽然生满了铜锈,但是表面的刻度依旧清晰。
早时加工首饰利润较低,也缺乏市场监督管理,如果在铜尺上稍做下手脚,便无人知晓,又可获利。但对于林银椿来说,一寸金就是一寸金、一寸银就是一寸银,在他眼里,这把铜尺在衡量金银的同时,也衡量着他们的良知。他说,只有诚实守信,货真价实才能得到顾客们的信任,这样店铺才能长久经营下去。
如果有从金鳯祥买过金首饰,便能注意到上面打有“足赤”字印和“西”字的牌号,这表示他们对该首饰的负责。为何要如此?因为早期金饰品纯度也只是有九成七或九成八,后来个别商人贪图厚利,有的减至九成六,有的甚至只有九成三。各店的金饰品纯度不一致,普通老百姓很难辨别成色优劣,此时金店的诚信经营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解放后,因为各种原因,林银椿老人关了店铺,之后到钟表修理厂工作。可是他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份执念,到了1980年金鳯祥终于重新开业了,凭借着多年的口碑和诚信的经营,他们再次得到了好评。
如今,这家百年老店已经传承到第四代,他们将依旧从良心出发,以诚信的经营做好百年品牌。(东南网 漳州文明网 记者/林永清 文/图 实习生 邱珊雅 朱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