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埭美古村“家风堂”,陈训生(左一)为村党员讲解家风家训
文明风11月14日讯 近年来,龙海在在保护修缮古村落、古街、古厝的基础上,注重选择具有文化底蕴和景观价值的老建筑,大力培育扶持家风建设示范基地,打造传承家风文化新载体,为乡村振兴培育软实力。
埭美古村“家风堂”:让好家风代代传
“我的假期只有六天,排队买票挤掉了一天,车轮子碾碎了两天,到山坡上拜访故人用去半天,原以为剩下的时间可以陪母亲唠嗑,可一张开嘴巴时间就用完了……”在东园镇埭美古村的家风堂里,一首《喊一声娘》勾起了众人淡淡的乡愁。
“家风堂”坐落在民风淳朴的埭美古村,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由陈氏古厝保护性修缮而来,以“传家风家训,享家珍家誉”为主旨,设有“家和人乐”“良方教子”“修身持家”“家誉满堂”等8个展厅,立足埭美古村建筑“和”文化,通过文字、物件、图片、影音资料、3D场景等载体,从不同角度展现、弘扬闽南特色的“家风文化”。
在核心展室“家和万事兴”里,有12名小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剪纸作品,其他展室也分别展出了埭美古村陈氏家族优良家训家风、龙海部分姓氏族谱家规、新旧24孝对比图、身边好人、本地乡贤、古村美景等,从不同角度诠释和弘扬闽南特色的“家风文化”。
“家风堂不求标新立异,反而追求‘土里土气’,朴实无华地展示寻常百姓家的好家风,让和谐优良的文化传统与闽南古厝交相辉映。”龙海东园镇党委秘书黄国轩介绍。去年3月,家风堂被省妇联命名为“福建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如今已是当地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的重要场所。
田头村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打造体现“以党建为龙头,引领田头村乡村振兴之路”的全国示范性文明幸福村。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田头党校”
田头水乡“归田居”:承继勤劳无私的好家风
无独有偶,在浮宫镇田头村,也有座利用古厝改造而成的“归田居”。
田头水乡有着“流渡公”的美丽传说——170多年前,田头村水道纵横,村民依靠渡船过河,却有位渡船人每天风雨无阻地护送村民摆渡过河,且分文不取。村民感恩他的善行,尊他为“流渡公”。
然而,田头美丽的故事一度被打断。河岸边一座座菇房和猪圈让水乡变得杂乱不堪,赚钱的诱惑让相互间的尊重不再,对于故土的情感变得淡漠。在竭泽而渔还是与水共生的选择中,田头村党支部喊出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水乡富起来,不能没有了水;有了钱毁家园,不能长久。”
从2014年开始,村里党员带头清猪圈、拆茅厕、腾土地、捐款物。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村民们感到,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流渡公”又回来了。
渐渐地,7000多平方米的猪圈和菇房消失了,沿河近70座古厝修缮一新,岸边修建了闽南传统红砖走道、青石护栏,水乡重新焕发生机。好的改变不仅能留住乡愁,更能振奋人心。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义务劳动,自愿无偿拆除搭建,乡村创建资金中有1/3近600万元是村民捐赠的。
村民们意识到“流渡公”的质朴精神不能丢。于是,在村里的郭氏古厝,一座“归田居”建成了。“祖训传家”“美德和家”“贤才聚家”“勤俭安家”和“田园美家”等5个房间,里面不仅陈列着许多有“古早味”的闽南器物,还有记录着田头村郭氏勤劳无私等优秀家风文化的书画、雕塑。
“我们要让年轻一代承继勤劳无私的好传统。”在“归田居”做义务讲解的老党员郭祥财说。2017年,归田居被列为龙海市廉政教育基地,迄今已接待群众6万余人次。
双弟农场“场史馆”:不忘艰苦奋斗的集体好家风
在双第华侨农场,位于农场大院内的场史馆,则收藏着归侨从海外带回的缝纫机、铁箱,原住民生产生活的物品,如锄头、镰刀、铁镐、茶缸、水车以及不同时期的证件票据、文献资料等百余件事物以及见证农场各个发展阶段的珍贵照片132幅,承载记录着广大华侨的共同记忆和农场建场创业的光荣历史。
双第华侨农场成立于1960年2月,为全国接待安置归难侨而成立的84个华侨农场之一,先后共接待安置印尼、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沙捞越等8个国家归难侨13批4719人。场史馆的建成,承载着广大华侨共同记忆和农场建场创业光荣历史。
“建这个馆,就是为了让广大归侨和当地民众牢记住农场建设发展的艰苦奋斗岁月,不忘我们的集体好家风”。双第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庄立新说。目前该馆已经接待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归侨和游客到双第旅游参观。(龙海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