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廖海涛
http://wmf.fjsen.com 2018-09-05 09:29:29 黄筱菁 来源:东南网

“铁石人”

1909年,廖海涛出生于上杭县溪口乡大岭下村。他父亲在清末时考取了秀才,对读书很是重视,童年时,廖海涛在村中的私塾诵读诗书。11岁时,不满足于旧制私塾,廖海涛要求到新制的小学求学,虽然家庭经济渐变困难,但母亲江细妹还是节衣缩食,供他到邻乡的白砂小学学习。小学毕业之后,廖海涛又上了县城的中学,但因家庭生活贫困,中学没有读完便回家种田。此后,他经人推荐到石铭小学任教,成为一名教书先生。

1928年3月,在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兼东二区区委书记罗寿春的介绍下,廖海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廖海涛等共产党员领导大岭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成立了上杭二区第九乡革命委员会,廖海涛被选为革命委员会主任。

根据《廖海涛传》一书,在扩大红军的工作中,廖海涛带头到各家各户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鼓动,由于天生有一个好歌喉,每当有一群百姓在聊天时,他就会放开歌喉,用唱山歌的形式宣传争当红军的重要意义。

1935年4月,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召开,会议推选张鼎丞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廖海涛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会后,根据部署,廖海涛担任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在双髻山地区领导红军游击队和人民开展斗争。

据《福建英烈传略》记载,敌人制服不了廖海涛,遂派兵逮捕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幼子作为人质,并写信要挟廖海涛投降。廖海涛见信后愤怒地把信撕碎,挥笔答复:“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敌人恼羞成怒,枪杀了廖海涛的母亲,把他的幼子抛入黄潭河淹死,而他妻子备受残酷折磨,客死他乡。忍着痛苦,廖海涛依然坚持在双髻山进行革命游击斗争。从此,廖海涛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称号,“铁石人”。

抗日英模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后,杭代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第七支队。1936年8月,廖海涛率领红七支队全歼集中在大洋坝炮楼里的反动民团和豪绅、恶霸,给附近的民团很大震动。1937年2月12日,国民党157师黄涛部集中700多人包围进攻双髻山杀人崠。廖海涛指挥红七支队与敌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敌人伤亡共200多人,而我方伤亡仅几人。

1938年1月28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廖海涛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四团的政治处主任。1938年,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一起展开敌后游击斗争,经韦岗、新丰车站、麒麟门、延陵、宝堰等战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经研究决定,以原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成新二支队,统一指挥沪宁铁路以南部队,廖海涛任副司令员。由于新二支队刚刚组建,组织机构还不健全,既无委任司令员和政委,也未委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领导新二支队的重任都压在廖海涛一人肩上。5月14日,廖海涛率部指挥赤山之战,全歼日军吉田中队100多人,俘虏2人,缴获步枪60多支,机枪2挺,掷弹筒2个,九二式步兵炮1门,这是新四军在日寇手中缴获的第一门大炮,为坚持江南抗日斗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外,在新二支队成立后的1年多时间里,共与日寇大小战斗几十次,每次大的战斗,廖海涛都亲临一线指挥。《廖海涛传》作者之一刘志庆曾统计发现,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到廖海涛牺牲前,廖是直接参与或直接指挥对日作战次数最多、歼敌最多的新四军将领。

根据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研究分会编撰、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劲旅雄风——江南铁军征战纪实》一书,“皖南事变”后,为反击国民党政府非法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3月,将原新四军五个支队,扩编为七个师,把坚持江南的部队改变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5月,谭震林来到杭宁铁路以南太滆地区,宣布了路南部队整编为十六旅,罗忠毅兼旅长,廖海涛为旅政委,十六旅成立后决定挥师西返。10月,第十六旅移驻溧阳塘马一带整训。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