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腐安邦詹御史
http://wmf.fjsen.com 2018-08-20 10:15:55 黄如飞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8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陈永镇 王文彬)漳州建郡千年,曾出现许多清官廉史,如明朝的监察御史詹惠,其一生为官清廉、为民兴利,德政良多,被正德皇帝敕封为文林郎。为纪念詹惠为民兴水利事迹,漳浦县深土镇代代沿用、保存“詹厝陂”库名和石碑。

詹惠(1479年—1560年),号漳溪,出生于漳浦县城绥南詹厝潭社。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考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观政进士、河南许州通判、广东顺德知县、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辞世。

冤家变亲家

詹惠任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期间,在漳浦深土锦江村附近买20多亩地,赠予其堂侄詹允祚。而后,浯江一村民林廷果新买一片山地与此相邻。由于卖方虚报面积与詹家重叠,遂误把詹家部分林木砍伐,詹允祚家人阻止,反被林家殴打致伤,双方告上县堂。经审判,知县当庭判处林廷果拘押三个月并罚款白银若干两。林廷果三个儿子先后下跪,争着要替父亲坐牢。长子林一初表示“事父母竭其力,愿替父亲坐牢房受戒”。詹惠感其孝心和品行,请求县令免除其父刑罚,并愿割让与林家毗邻的土地15亩相赠。

事了之后,两家经常往来,亲如挚友,詹惠更是将千金许配于林家大儿子林一初。嘉靖十九年(1540年),林一初中举人,在乡里办村学、育后辈、做学问,著有《律吕新书》一书。此后,漳浦民间广泛传颂这一“冤家变亲家”的故事,成为劝解乡邻纠纷,促进睦邻友好的典型。

代祭南郊

明朝中叶以后,皇室及官僚贵族日益腐败,国库日空,国力日弱。当时有一个云南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用武力吞并和胁迫境内外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形成一股藐视朝廷的势力,公然提出要皇帝亲到云南边境,并举行祭天大典,宣示安民的法规政策,才能安抚部落民众。

皇帝与大臣庭议对策,决定钦命詹惠“代祭南郊”。詹惠公忠体国,机智勇敢,又熟悉云南、广西等地少数民族情况,对云南贪腐官员情况较为了解,是最合适人选。詹惠随即叩恩:“蒙皇上信任和重托,臣愿为安定南疆鞠躬尽瘁。”第三天早朝,詹惠呈上行动方略,对南疆动乱的性质、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人力、财力、物力都做了详尽规划。

随后,詹惠调动三省精兵进驻云南,并运用攻心战术,策反分化一些重要部落首领,使其纷纷倒戈效忠朝廷。祭天仪式宴会当天,一些头领以喝酒、吃生肉、舞剑的方式,试图刺杀詹惠,但均未成功,最后被攻破。这些头领悉数被擒,押解上京。动乱平息后,詹惠又深入调查地方腐败官员,对罪证确凿,民愤极大的地方官员依法严惩,使得民心大悦,南疆得以安定。

“御史陂”石碑

詹惠告老还乡后,虽在漳浦县城居住,但时刻关心祖居地父老乡亲的疾苦,当他了解到当地农民因经常闹旱灾“十冬三收”而生活贫困,就深入调查研究,寻找解决抗旱保收的办法。他查明当地易闹旱灾的原因是山陡海近,山上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田地水土冲刷、土壤沙质过多、晴天水分易渗透挥发,“山无涵养水源之植被,坑无集雨蓄水之湖泊”。

民谚说:“一场中雨闹洪灾,几天无雨火烧眉。”针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有些父老建议在田底用三合灰土夯实以达防漏节水的目的,但詹惠认为“为子孙谋幸福,人品重于财富;为农田谋水利,开源重于节流”。于是,他决定用筑陂积水的办法防治旱灾,经与老农一同考察灶山周围地势,最后确定在灶山东面坑谷出口处筑一大蓄水坝,截坑谷之水,并在坝下开十几里长引水渠,工料由詹惠负责。建成后,雨天雨水及山泉积聚陂中,晴天即可引水灌田。

此外,为涵养泉源,詹惠又邀请灶山周围数十村的士绅、族长公议灶山封山育林的公约,分片包干养护。几年后,灶山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涵蓄泉源的能力大大提高,达到既培源又节流,晴天旱天抗旱能力不断提升,受益遍及附近十几个村庄,使五百亩以上的易旱田变为旱涝保收田。

他这一善举被各姓父老乡亲称颂,此陂被称为“御史陂”或“詹厝陂”。陂名石牌至今仍保留在深土镇示埔村老人协会中。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