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学赞家中还保存着一本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由福鼎田赋粮食管理处颁发的《地粮户折》等官方分发折页册子。据梅学赞介绍,民国时期,他家祖辈在当地是一户比较富有的人家,祖辈花了大量的资金购买土地,用于扩大农业生产。1949年后,土地实行公有制度,土地所有改为集体所有制。这些土地也就成为集体土地。对于有这么多契约文书的来历,家里人从来没有提过,只是前段时间其兄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这些契约文书,他们看过这些契约后,认为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就保存下来。
柏柳村的另一村民梅富省也展示他家保存的民国时期的多份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有白茶园地买卖、房屋买卖、分家等民间契约文书。
据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清朝及民国时期契约文书分为民契和官契,也就是“白契”和“红契”。白契是指旧时土地、屋基的买卖双方邀请当地有威望的人士以及本族亲属做见证人,在民间契约文书上写明卖主姓名和出卖原因,载明土地面积数 (或屋基间数 )、价格及坐落位置、四至及其他约定,由当事人和见证人在契约上签字画押。这样所立的契约称“白契”。白契一旦呈当地官府照验登记纳税验契,并粘贴上由官方排版统一印刷的典买文契(即“契尾”),再加盖大红的官府骑缝章后,才具法律效力。这样的地契叫作“官契”,也叫“红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作为地契、房契等的重要附件,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受法律保护。
民国时期,民间土地房产买卖方式,主要以“白契”的形式画押立据就行。一般不到官府进行登记(即办理公证)手续,契约纸就是普通的棉纸,而不是从官府买来的专用契纸,在契约上没有官府的大红印,也没有尾契。这也是如今在坊间“白契”较为常见,而“红契”较为稀少的缘故。
从点头镇柏柳村发现的这些契约文书,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当地农村土地财富的变迁和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过程。这些土地买卖文契及政府票据文书的发现,对于研究当地民国时期土地占有、土地税制、地权转移等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