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陈嘉庚(右)与萨本栋(左)合影于长汀。
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办学时条件简易的阅览室。 资料图
纪念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大会在厦门大学举办。庄华 摄
东南网1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李静)24日,“纪念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大会”在厦门大学举办,时光忽而将人拉回到80年前那段全国硝烟弥漫,厦门大学举校内迁闽西长汀办学的特殊时期。
“厦门大学内迁办学是一部爱国的历史、创业的历史、图强的历史。”纪念大会上,厦门大学校长张荣如是说。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1937年7月1日,陈嘉庚无条件地把厦大交给国家,7月6日,清华大学物理机电学家萨本栋教授受命出任校长。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随着部分国土相继沦丧,神州大地陷入“无法安放一张书桌”的战乱年代,包括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纷纷被迫内迁,经过认真考虑,厦门大学于是年12月24日开始迁往距离厦门800里外的福建山城——长汀,在抗战中坚持办学。厦大因此成为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也是最逼近战区的国立大学,撑起了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
与抗战的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在长汀办学的8年中,厦大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弦歌不辍、坚持办学,形成了“爱国、勤奋、朴实、活跃”的校风,把厦门大学办成当时“国内最完备的大学之一”,被国际学者誉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好的大学”,在艰难困苦中奠定了“南方之强”的坚实根基。
重温光辉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厦大表示,内迁长汀办学时期形成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已经成为厦门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厦大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和强大动力。
烽火中的迁徙:艰苦办学保住厦大“文脉”
在距离厦门800里以外的福建山城长汀,至今仍流传着厦门大学在此办学的许多生动传说——这座山城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开双臂接纳了厦门大学的师生,并见证了8年间厦大的成长壮大。
为保住“文脉”,在时任校长萨本栋的带领下,1937年12月24日厦门大学从鼓浪屿向长汀急迁,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徒步前行,重要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则由九辆大卡车装载,师生们渡过鹭江、九龙江,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走了整整20天,于1938年1月12日前后安全有序抵达长汀。
彼时,刚经历战事荼毒的长汀给厦大人的感觉是“举目凄凉无故物”。学校以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租长汀饭店给教授安身栖息,借一座破楼作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同安堂采用大统仓的住宿模式,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睡觉。更严峻的是,山城没有电灯,萨本栋便将政府配给自己的小汽车上的发动机卸下来,改装成发电机,用于学校照明。在厦大人文学院朱水涌教授所著的《厦门往事》中,记载了当时厦大全校800多名学生合起来每天大概只吃两斤猪油,学生们的早餐是稀饭和一小碟黄豆,中餐和晚餐是干饭和一碟青菜。
尽管如此,在抵达长汀后的第五天,厦大立即复课,是年2月28日,萨本栋亲自督导全校学生举行了1937年度第一学期的学期考试,3月10日,厦大开始了第二学期的新学期注册。
当时,日本侵略者不断践踏国土,攻占厦门后,日军飞机也曾轰炸骚扰长汀,厦大师生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警报声后紧急赶到防空洞中躲避,如是来回。萨本栋向厦大师生发出号令:只要“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就要努力于研究与学习,并将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当作“国魂所寄托的事业”。
自改国立后的连续三年里,厦大每年从教育部拿到的经费只有20余万元,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经费处处捉襟见肘。特殊时期,萨本栋率先执行减薪,按35%支领薪水;教授及高级职员按60%支领;副教授、专任讲师、助教及其他职员按75%支领。
长汀时期,条件艰苦,厦大坚持一边办学一边建设,以树皮代屋瓦,以夏布代窗纱,陆续建成各类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直到1946年离开长汀时厦大已发展到“占据”长汀大半个县城。
山城里的坚守:弦歌不辍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厦大内迁长汀时期的办学成果:到1945年,厦大全校从迁校时的3院9系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达94人,在校生达1044人,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
“为战后建国储备人才”是厦大在长汀时期的办学目标。学校从抗战建国的需要及学校优势出发,调整了科系结构,1937年创设土木工程系,1940年创设机电工程系,之后还将原有理学院扩充成为理工学院,调整商学院、复办法科等。
战争时期,全国教师大量流失,厦大却倾心办学,努力延揽名师,化学名家傅鹰、物理学名家谢玉铭、文学大家施蛰存、经济学家黄开禄、戏剧家洪深、化学新秀蔡启瑞等一批名家名师都曾在厦大执鞭任教。1937年至1944年,厦大共新聘教师159人,新聘57人,其中42位教授有留学经历,获博士学位的有24位。
当时厦大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四年里学生需修满相应的学分方能毕业,在校名师都必须为一、二年级的学生讲授基础课,如傅鹰教授讲授普通化学,谢玉铭教授担任普通物理课教学,萨本栋讲授普通物理学、普通制图学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曾回忆说:“厦大基础课的教授阵容,不仅为国内所仅有,即使在今天也很难找到。”
在苦心经营和艰苦奋斗下,烽火硝烟中的厦大坚韧成长——在1940年、1941年两次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上,厦大连续两次蝉联第一。
“消息传出后,士林为之震惊”,厦大校誉日隆,不少国际学者慕名前往长汀参观考察,美国纽凯索大学雷立克教授于1944年到中国考察高等教育时,慕厦大之名,特地到厦大专访;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来访问后称赞厦大是“印度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1940年,陈嘉庚代表南洋1000万华侨回国慰问抗战将士,特地到长汀视察厦门大学,看到厦大的现状后,他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大学可无逊色”。
烽火中的厦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据不完全统计,长汀时期,厦大培养了数百位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1945年后,更有一大批厦大毕业生从长汀到台湾发展,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后来造就台湾经济奇迹的杰出人才。
继往开来 自强精神鞭策厦大砥砺前行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在24日纪念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大会上,厦大师生再次唱响了校歌。
80年后的今天,当厦大纪念那段岁月时,到底是要从中学习和继承什么?张荣说,长汀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将永远镌刻在每一位厦大人的心中。今天的厦大人要继承和发扬的是:内迁长汀时期厦大师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厦大师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与自强不息的精神、长汀时期形成的先进办学理念与育人传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今年9月,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中,厦门大学跻身3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为厦大所珍视。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表示,长汀这段历史,对今天厦门大学的办学和“双一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厦大将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始终保持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内涵发展的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赋予自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杨珊珊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