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里的坚守:弦歌不辍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厦大内迁长汀时期的办学成果:到1945年,厦大全校从迁校时的3院9系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达94人,在校生达1044人,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
“为战后建国储备人才”是厦大在长汀时期的办学目标。学校从抗战建国的需要及学校优势出发,调整了科系结构,1937年创设土木工程系,1940年创设机电工程系,之后还将原有理学院扩充成为理工学院,调整商学院、复办法科等。
战争时期,全国教师大量流失,厦大却倾心办学,努力延揽名师,化学名家傅鹰、物理学名家谢玉铭、文学大家施蛰存、经济学家黄开禄、戏剧家洪深、化学新秀蔡启瑞等一批名家名师都曾在厦大执鞭任教。1937年至1944年,厦大共新聘教师159人,新聘57人,其中42位教授有留学经历,获博士学位的有24位。
当时厦大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四年里学生需修满相应的学分方能毕业,在校名师都必须为一、二年级的学生讲授基础课,如傅鹰教授讲授普通化学,谢玉铭教授担任普通物理课教学,萨本栋讲授普通物理学、普通制图学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曾回忆说:“厦大基础课的教授阵容,不仅为国内所仅有,即使在今天也很难找到。”
在苦心经营和艰苦奋斗下,烽火硝烟中的厦大坚韧成长——在1940年、1941年两次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上,厦大连续两次蝉联第一。
“消息传出后,士林为之震惊”,厦大校誉日隆,不少国际学者慕名前往长汀参观考察,美国纽凯索大学雷立克教授于1944年到中国考察高等教育时,慕厦大之名,特地到厦大专访;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来访问后称赞厦大是“印度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1940年,陈嘉庚代表南洋1000万华侨回国慰问抗战将士,特地到长汀视察厦门大学,看到厦大的现状后,他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大学可无逊色”。
烽火中的厦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据不完全统计,长汀时期,厦大培养了数百位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1945年后,更有一大批厦大毕业生从长汀到台湾发展,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后来造就台湾经济奇迹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