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旧书店里有数万计的旧书籍。
读者在福州大梦书屋享受阅读。
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实习生 黄柳洁 文/图)独立书店,是相对于作为国有集团公司而存在的新华书店而言,指不依附于“单位”而自生自灭的个体或几个人合伙的人文书店。近年来,随着电子书籍的普及、读者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改变,独立书店受到了巨大冲击。福州的文华书城经营不到一年黯然离场,厦门的光合作用书店难以为继,泉州的刺桐花图书城、越洋图书城、泉州书城等也都相继倒闭、萎缩。
与独立书店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网络图书市场的热潮。在这场硝烟背后,还有一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零星书店,静谧地散发丝丝亮光。厦门的“晨光旧书店”正步履维艰地走进它的第21个年头,而福州的“大梦书屋”创造了互联网时代新的文化地标。
书香阵阵 带动阅读风气
厦门市大同小学、第六中学附近一带的旧骑楼中,有一家开业逾21年的“晨光旧书店”。它是厦门唯一获正式批准的旧书店,专营各类旧书收售。店主陶檐宏以“文化摆渡人”的方式,坚守着这座城市里的“心灵驿站”。
放学铃声响起了,经过晨光旧书店门前的人群络绎不绝,学生老师时常被书店吸引驻足,顺手带两本书回家。“小学生喜欢来买学校要求的必读图书,中学生的涉猎比较广,教辅、小说都有,附近的老师买各类社科书的非常多。”陶檐宏介绍。
拥挤的书架,泛黄的书页,这里虽然没有豪华的设施,但给人一种温情。书店收藏的旧书籍中,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也有生僻的专业书籍,更多的则是文史类的古旧典籍。这些年代久远的旧书,散发着独有的书香,吸引着人们驻足、翻阅。
然而随着网络和电子书的冲击,传统实体书店的市场正逐渐萎缩,晨光旧书店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现在学校周边的店租非常贵,收入不足以维持店面的日常开销。”陶檐宏坦言,“但我觉得我有义务坚守下去。”
作为一名资深阅读爱好者,63岁的厦门人陈峰是晨光旧书店的常客。“这个旧书店的坚守令人敬佩。在知识传承的学校周围,需要保留一些旧书店,给爱读书的人一个落脚点,形成一道阅读的风景,进而影响和带动阅读风气。”陈峰说。
赏书空间 打造文化地标
201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在临街的两层裙楼营建了一方赏书的体验式空间——大梦书屋。
书店从外面看并不起眼,走进来却别有洞天。无处不在的绿植,装点着阅读空间。改造版的书架,让读者进入书的海洋。灯光调整到适合阅读与休闲的氛围。增设合适的凳子,让更多读者在不消费餐饮的前提下,能够坐下来阅读并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我们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一个不设门槛的读书、分享、交流场所,让人们重拾阅读带来的美好体验。”大梦书屋工作人员说。
借助福建教育出版社深厚的人文资源,大梦书屋成为一个联结读者、作者、出版者的平台,举办包括人文学术、阅读签售、影视艺术、民间手艺、教育公益等不同系列的文艺沙龙。良好的文化氛围带来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文化地标,聚集起一大批阅读同好者;对城市对外推广来说,则是一个新的旅游地标。
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旭认为,如今实体书店整体受到电商冲击,所以大梦书屋要把实体书店做成一个以书为主的体验空间,用书香、木香和咖啡香来吸引读者走进书店,让读书渐渐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样才能保持活力,持久经营。
加大扶持 社区预留书店
当下,卖咖啡、绿植、文创物件,做艺术展览、影剧播放已经成为很多独立书店的标配,书店的自媒体也在发布读书会、讲座等信息。如果说第一代书店只卖图书,第二代书店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现在已经步入独立书店的第三代,即承载着复合型文化休闲生活空间。
“在当今数字化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社会中,独立书店呈现下滑的发展态势,但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意义不可磨灭。”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至刚认为,人们在拥抱网络书店的便利之时也总会留恋书店的气息,一个城市缺少独立书店的点缀,也缺失了一种文化氛围。独立书店作为城市的文化灯塔,对于维护城市的文化生态,满足市民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有重要意义。
记者调查发现,著名的台湾诚品书店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书籍销售得红火,更是由于城市旅游地标的缘故,不少游客都把光顾诚品书店作为必游景点之一,从而为书店周边的商圈带来人气和盈利。因此当前有不少地产开发商采用免租的优惠政策将书店引进商圈,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方式。
“为给独立书店创造宽松条件,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将书店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完善书店信贷体系、实施减免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完善相关项目扶持政策。”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林焱教授呼吁建议,将独立书店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中,在所有新建社区及城区中心地段预留独立书店经营位置,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