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的志愿者 走进海沧嵩屿街道海翔社区的铭仕花园小区,眼前一亮——黄色的外墙与绿化树木相映成趣,小区面积不大,但整洁干净,标准的分类垃圾桶整齐放置。宣传栏上写着:“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创优美社区环境”“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今年4月份,小区正式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环境再上了一个档次。”60岁的居民伍华珍说。 小区投放了60多个标准分类垃圾桶,督导员在早晚居民出行的高峰时间段,都会守在垃圾桶边,指导居民准确投放垃圾。担任督导员的范和太是小区老居民和业委会成员,有时候看到垃圾被乱扔到地上,还会调出小区监控,查找到居民家里去劝说。老范的较真有效地促进了小区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现在,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近80%。 “推广垃圾分类,优化卫生环境,这与每位市民都紧密相关,谁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干净卫生的城市里呢?因此,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厦门市容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说。 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行动,也是一项顺应民心之举。 今年6月以来,厦门持续推进“机动车斑马线前不礼让”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严管斑马线前7种不按规定礼让行为,依法对不礼让者进行处罚。 一时间,厦门街头出现众多穿戴“红马甲”“小黄帽”的志愿者,在交警的带领下引导车辆礼让行人;“斑马行动”、寻找“厦门好车主”、我是公交“小黄帽”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市民的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意识。据调查,目前,厦门市公交车礼让率已达99%。近日,《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出台,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闯红灯等九类不文明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大力促进文明交通氛围的形成。 创建为民,着力激发市民认同感。厦门把文明创建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把深化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积极破解交通难、就医难、住房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得到市民大力支持。 透明的厨房 食堂的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不仅可以亲眼目见,还可以上网查询。又到了开学季,厦门学校食堂的师傅做饭菜,学生、老师、家长都能通过“视频厨房”“网络厨房”等,将饭菜加工过程尽收眼底。 实行明厨亮灶,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厦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一项内容,也是厦门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厦门市委、市政府确定12大项共36个项目作为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涵盖了群众的关注热点和诉求焦点,涉及市民医、食、住、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顺应广大市民期待,厦门率先实现大病医保城乡全覆盖,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全市统一、居家养老服务全面覆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办遍及城乡的社区书院,顺应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在厦门市滨水社区书院,志愿者郑晴晴正在接受接待礼仪和外语培训。这种面向全体居民的培训已经进行了几周时间。“厦门会晤就要到了,我希望能够多学习一些知识,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水平。”郑晴晴说。 2015年5月以来,厦门市创建了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和组织孵化于一体的社区书院。截至目前,厦门已建成1家市级书院总部、6家区级社区书院指导中心和176家社区书院。据统计,自2015年5月至今,累计开课2276门次,开展活动1070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33万多人次,居民群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这些书院的建成和使用,促进了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社区书院已经成为市民的精神家园。 创建惠民,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厦门把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在推进生态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民生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实践,许多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