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垃圾换水”还是“垃圾兑物”,抑或有的地方实行的“垃圾积分”,其实都是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的一种方式,其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上述乡村实行“鸡毛换糖”式的管理方式后,“路面干净多了”则成为最直观的结果。路面的垃圾少了,生态被危害的风险则大为降低。一方面,废物找到了出路,并因为“分类处理”而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垃圾的减少和有序处理,也让工作的负担相对减轻,管理成本也会随之下降,成为“鸡毛换糖”所带来的长期效应。
一直以来,垃圾分类处理落实得不好,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未全面形成,跟习惯养成的机制缺失密不可分。在传统的教化模式中,过度强调了义务式的教育,却少了物质式的激励,强调有余而鼓励不足,致使导向机制本身的效果不佳。管理者的文明程度如何,也决定和影响着被管理者的文明层次。文明不是与生俱来,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不文明到文明,总会有一个过程。一个地方的民众的文明素养如何,跟文明倡导的机制息息相关。培养文明意识,塑造公共责任,在手段上要力求丰富而多元。
“鸡毛换糖”式的垃圾兑换具有多重效应,一是为垃圾找到了出路可变废为宝,二是形成了正面倡导,可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不可否认,“垃圾兑换超市”有一定的成本支出压力,不过相比于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如此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若对此没有全面而长远的认识,则完全会因小失大。这种模式,就如同教育学中的“鼓励式教育”,意识的培育和习惯的养成,根本上讲还是一个“素质教育”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此既是一个管理智慧的命题,也是对教育方式的考量。
当文明习惯一旦形成,当保护意识一旦养成,即便没有激励与奖励措施,公众也会主动遵守,在做好自我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别人。“垃圾兑换超市”是“鸡毛换糖”的升级,也是传统智慧的当下利用,值得大力推广与普及。若其成为常态并被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文明素质的提升更加值得期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6-07永安市2017“爱心送考”拉开帷幕 点赞文明
- 2017-06-07让“小单车”彰显“大文明”
- 2017-06-07文明路上 我们不做“逆行者”
- 2017-06-07南平:组织开展“共创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 2017-06-07文明城市创建行动
- 2017-06-07中央文明办发布5月“中国好人榜”奏响全社会善行“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