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花卉纹大将军盖罐
东南网5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日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人群之一是闽商。东南亚、中亚直至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区域,数代闽商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行为,还是零星的民间航海行动,处处活跃着闽商、闽人的身影。
郑和船队中的福建人
在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代表历史上官方海洋活动最高成就的壮举中,船队中的主要人物多是福建人,如漳平人王景弘是郑和的得力助手,他“以(晋江)东石沿海名艜导引”,远航西洋。
来自福清的林贵和是郑和船队的阴阳官,他曾5次追随郑和远涉重洋,掌管观日月星辰、风云气色测候之事。在当时“大海绵邈迷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的时代,出海之后,“无复崖埃可寻,村落可志”,连航行了多远的距离也因没有参照系而无法计数,而“贵和通易,善卜筮之说,国朝永乐年间,五从中贵人(郑和)泛西海,入诸夷邦,往返辄数年”。
在郑和航海活动偃息之后,许多福建商人整家整族汇聚航海力量,开展起有声有色的海上贸易活动。在东南亚、中亚、西亚到非洲东部这一线海上丝绸之路上,官民结合的闽商特色得到了显著的彰显。尽管传统王朝不断有海禁政策,但福建的地方官往往从民生立场出发,寓宽纵于严禁之中,福建的民众往往抱定搏击大海的大无畏精神,持续不断地推展着他们的海洋贸易活动,形成了延续至今、从未断绝的海洋文化传统。
“山海经”的外向型特征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茶叶、干果、瓷器、铁器和香药,在福建多地都形成了若干生产基地,开展着大规模的经营。福建的山海经济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具有了外向型的特征。
沉船考古的成果已经证明,像漳州南靖东溪窑和德化、晋江等地生产的青花瓷、白瓷等均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沿线各国,成为各国上层社会炫富的标志。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最早借助于侨资兴建了若干工业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乃至美洲均建立起了优良的经济联系。如今,闽商已成为海外华商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中国茶再度在英国等国掀起新的时尚。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港口众多,单福建就有福州、泉州、漳州等官方认可的合法港口。另外,福建海岸线曲折、漫长,超过了3200海里,若干港澳形成私人贸易港口,如月港、安海、梅岭等港口都吞吐着大宗的进出口商品。近代以来,厦门港的地位迅速提升,港口吞吐量迅速飙升,如今已成为世界性大港,包含了东渡、海沧、翔安、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云霄、东山、诏安等港区;泉州港现辖有4个港区16个作业区,即湄洲湾南岸港区(沙格、鲤鱼尾作业区),泉州湾港区(崇武、后渚、内港、石湖、祥芝作业区),深沪湾港区(梅林、深沪作业区),围头湾港区(围头、石井、东石、安海、水头作业区)。
海上丝绸之路是多元文化的交融舞台,宋元兴盛的泉州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这里汇聚了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清代兴起的厦门更是成为中西文化的大熔炉。
责任编辑:康金山 |